易奇八字

导航:道教宫观 > 江苏宫观 > 苏州穹窿山上真观

苏州穹窿山上真观

时间:2017年02月14日 03:14内容来源:易奇八字编辑部 浏览量:3329
位于姑苏城西20公里的穹窿山,钟灵毓秀,峰峦起伏,岭道纡曲,峻峭深幽,素有“吴中第一峰”之称。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使这座充满灵气的名山,又被誉为“穹窿福地”。
位于穹窿山三茅峰顶的道教上真观,是穹窿山道教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古往今来,不论是达官富贵,还是文人墨客,到此山之初,都要去上真观拜谒。沿着长长的山路缓缓而上,才不多久,一旁的山谷就显得深邃了起来,远处诸山也露出了山顶浓淡有致的轮廓。我望着茂密的树林,被这美妙的景色所吸引,却不想车已到达了上真观前。

上真观选址很有特色:面向苏州古城,背靠小王山,东邻佛教名山灵岩山,南与香山桃花岭等诸胜同脉毗邻,峰峦连绵起伏,犹如游龙翻腾之状,气势磅礴。

道观依山势而建,气势宏伟,与自然巧妙结合。观内主要建筑均沿中轴线排列,从东向西,由低至高,都为单檐砖瓦纯木结构。山门正中悬挂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穹窿山”横匾和“上真观”竖额;出山门殿向上,是一幅青石九龙巨壁,显示出这里作为曾经的皇家道院的巍峨气象。

上真观历史很悠久。据《穹窿山志》载,西汉初元年间,出身望族的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上穹窿山修炼,皆得道成仙,当时曾修茅君殿,现在还留有“断碑”残迹。关于汉代茅姓三兄弟得道成仙的故事,汉晋间已流传。据《神仙传》载,晋时已为其立庙,历代以其为司命之仙,道教奉为历代祖师之一。因弟兄三人居茅山,后称三茅真君。

据《光福志》载:“宋天禧间,真宗诏天复废业重建穹窿上真道院为观。”“天复”为唐昭宗年号,可见唐代穹窿山已有“上真道院”。北宋时改名为“上真观”,南宋时又改名为“朝真观”。元末,殿宇遭火焚而毁。明初,穹窿山的上真观殿宇颇多,香火极盛。

上真观最著名的道士,当属清顺治年间的传奇道士施道渊,号铁竹道人,因善于修炼道家内功,人称施大法师或施炼师。施道渊曾从王常月受戒,为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后改宗正一,开创穹窿山支派。他曾为李自成部下,后看破红尘,回穹窿山隐居,深居简出,修道养身。当时道观已衰败。传说有一天,施道渊在念玉皇经时,正逢清顺治皇帝的叔叔裕亲王路过穹窿山麓,隐约听到山上人声鼎沸,剑鸣马嘶,感到好生奇怪。于是登峰到山顶,只见数间茅屋,进屋仅见一位道人正襟危坐,口中念念有词,感到此人非同一般。于是,裕亲王奏报朝廷,清廷赐额“上真观”,赐施道渊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并拨帑兴建上真观。不数年,规模大盛。

施道渊在修复上真观的同时,还注重整理道教斋醮科仪和道教音乐,为江南和苏州的道教发展立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使道教音乐更具地方风韵,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吴地风格。他的行谊功德在苏州及其毗邻地区,至今仍有深广的影响。

上真观后来历经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几朝修建,规模空前。双阙巍峨,琼宫璀璨,危楼杰阁耸插霄汉,遂使兹山名胜于吴中。上真观之所以成为江南道教的胜地,除其地址优越、景致宜人外,与它作为皇家宫观也有很大的关系。清乾隆皇帝曾以帝王之尊,6次移驾上真观,这在历朝历代中是罕见的。

清末时,上真观有房2000余间,分36房分管。殿宇星罗棋布,建筑宏伟。清顾诒禄《铁竹道人画像》云:“时吴中道院之盛,首推穹窿。”当时穹窿山的上真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观”。

此后,上真观渐趋衰落。特别是抗战时期,愁山忧云,诸事晦暗,上真观曾受破坏,殿宇大部分毁于大火。

从1991年开始,上真观在原址上逐步恢复,新建一批道教建筑和景点。1996年,上真观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自1996年开放后,由于整体规划不够完整,所造殿堂比较凌乱,为打造“江南第一观”的品牌,2007年,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复同意,实施扩建修复,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上真观已初具规模。

历经二千年风风雨雨的穹窿山上真观,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积淀着深厚宗教历史文化的穹窿上真观,将继续辉煌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精华推荐
道教入门 道教常识 道教符咒 人生感悟 修行指南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道教神仙 道教礼仪 道教斋醮 道教戒律 宫观仪范 道教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