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奇八字

导航:道教入门 > 道教文化 > 二十世纪以来崂山道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二十世纪以来崂山道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时间:2017年02月07日 10:33内容来源:易奇八字编辑部 浏览量:3329

作者简介:刘怀荣(1965—),男,山西岚县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摘 要:二十世纪以来,崂山道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现场采访的基础上,梳理各阶段的发展历程,清点著名道长们的贡献,考察目前道众的基本情况、日常修炼及在管理、法事、道乐等方面的特点,不仅对深入了解崂山道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中国道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崂山道教;道长;道众;道乐

二十世纪以来,崂山道教的发展较为曲折。抗战和文革时期,崂山道教几乎停滞不前。近三十年来,在政府扶持和道众的共同努力下,崂山道教逐渐发展壮大,面貌一新。为了全面了解崂山道教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我们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数次到太清宫实地考察,与高明见等道长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拟从崂山道教的发展历史、崂山道长的风采、崂山道教的现状等几个方面,对崂山道教在二十世纪以来的发展做初步的梳理。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教正。

一、崂山道教的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以来,崂山道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00—1949年,发展缓慢,日寇侵占期间,损失尤为惨重。1949—1978年,短暂发展后,即遭受重创; 1978年至今,在政府支持下,逐步恢复元气,再次显出蓬勃的生机。

(一)1900至1949年 

以抗日战争为界限,崂山道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可分为较为明显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在道长们的惨淡经营下,崂山道教

得到了缓慢的发展。1930年至1937年期间,金山派、随山派和龙门派作为崂山全真道教的三大主要道派,活动的中心分别是白云洞、太清宫和百福庵。1934年,崂山白云洞道士邹全阳建成青龙阁; 1938年,太清宫隐居的道长萧贤升,捐资创建了台东镇圣清宫,宫内供奉老子和“三太爷”神像; 1936年,千山斗母宫的蓬莱派道士叶蓬瀛到

华楼宫挂旃,见到宫观破落,道众四散,便积极招收徒弟,奔走募捐,修复宫观,主持道事。

后一阶段是崂山道教的第一个停滞期。抗日战争的爆发,使本来发展缓慢的崂山道教遭到沉重的打击。日军焚烧庙宇,杀害道众,抢掠文物。1938年3月15日,日军冲进塘子观,烧毁两间配房,枪杀裴道士; 1938年3月16日,烧毁白云洞,杀死邹全阳道长及道众5名,邹道长徒弟王真吾出外背柴,归观后悲恸万分,于17日在刁龙咀海崖投海身亡,白云洞道事遂绝; 1938年3月16日,日军焚毁明*观和神清宫; 1939年日军扫荡鹤山,枪杀道长姜茂阿和徒弟于惟新,一把大火焚尽幽雅壮丽的“朝海仙居”遇真庵; 1942年,日军飞机轰炸百福庵,炸毁房舍15间,藏书和藏经幸得保全。此后,道长唐志同离开崂山,不知所终;1943年,日军飞机炸毁崂山先天庵。日本海军在太清宫前小码头登陆,冲进宫院和殿堂,掠走大量古玩,捣毁许多有价值的碑碣文物。在这样的情况下,崂山道教的发展无从谈起。

(二)1949至1978年 

这时期崂山道教发展也可分为较为明显的两个阶段,即战后短暂发展和文革时期的毁灭性打击。

抗日战争结束后,在一些道长的苦心经营下,崂山道教获得了短暂的发展。如1950年,叶蓬瀛道长至玉清宫,募资修庙,使这座崂山惟一用琉璃瓦建成的宫观焕然一新; 1958年,傅家埠通真宫道士韩信奎到玉清宫,与叶道士合力经营道事。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崂山道教遭受空前重创,进入了二十世纪以来的第二个停滞期。1966年至1968年春,道观中人被遣离。太清宫随山派最后一任住持徐惟毅,明*观的匡常修、孙真淳、朱四红,明霞洞的叶蓬瀛、韩信奎、谢祥云,上清宫的冯茂柱,凝真观的刘子志,太平宫的道姑崔静一等,均被迫还俗。与此同时,大量道教文物遭到毁灭性破坏。太清宫的古碑、藏书、古玩、古画、历代皇帝的赐物(包括万历皇帝的手谕等);①刘墉、王羲之、王渔洋、赵孟頫等名文人的字画;韩谦让、薛一了、韩泰昌等历代道士演奏过的古琴11张以及古乐谱,大部分被“造反派”捣毁烧掉,残存无几。1968年春,造反派将百福庵焚烧一空,蒋迪南、养艳姬、蔺婉玉亲笔书写的字画、琴谱同时被毁。值得欣慰的是,不少有识之士和相关单位竭尽全力保护珍贵的文物。如万历皇帝赐予太清宫的《道藏》,被青岛文物局抢运转移,得以保存至今;又如崂山外山的百福庵,是崂山藏书最多的庙庵,庵中的图书一直由惜福镇的中学教师保护,但到了1968年春,这部分图书还是全部被烧毁。太清宫则是由于解放军进驻,才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三)1978年以来 

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文革的磨难,古老的崂山道教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崂山道教及其文物古迹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79年,中共中央副主*邓**参观太清宫,提出相关建议。青岛市成立“崂山风景点恢复领导小组”。1980年,在青岛市和崂山县党政领导的支持下,原太清宫住持徐惟毅指导对太清宫和太平宫等殿宇进行重修。原金山派道士匡常修与孙真淳主持太清宫的道事,并招收道士数十名,崂山道业得以承袭。“文革”期间遣散的许多道长被重新请回道观。崂山道教一步步发展起来。1982年11月,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风景区,太清宫等被列为市级保护单位; 1983年,崂山太清宫被国家确定为“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之一; 1985年,青岛市道教协会筹办委员会成立,会址在崂山太清宫; 1989年,青岛市道教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太清宫召开,正式成立青岛市道教协会,会址在崂山太清宫,第一任会长为匡常修,副会长为孙真淳、刘怀元; 1990年农历三月初三,太清宫为重塑神像举行开光典礼,中国道教协会率北京白云观十七位道士参加了开光仪式。1992到2003年之间,在中国道教协会等部门协助下,太清宫修缮了藏经楼、道舍,扩建钟鼓楼、混元殿等,这些都为崂山道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华楼宫、蔚竹庵等道教庙宇恢复为道教活动场所并对外开放。这一时期,崂山道教也比较注重学术的发展。2006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青岛崂山太清宫

与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联合主办首届“崂山论道”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初,青岛市道教协会投资的崂山太清宫藏经楼、讲经堂等正式破土。2008年8月,讲经堂、藏书阁等建成。崂山道教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到全新的发展时期。②

二、崂山著名道长的风采

二十世纪以来,以匡常修、刘怀元、李宗贤为代表的一批崂山道长,全心全意经营道事,勤勤恳恳地致力于崂山道教的传播,为崂山道教乃至中国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崂山道教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匡常修

匡常修(1904—1993),俗名匡桂林,字华泉,号山原,别号卧云居士。入道后取道名匡常修,字和阳,道号圆觉子,别号一炁道人。原中国道教协

会理事、山东省第六届政协委员、青岛市第七届政协委员、山东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崂山太清宫主持,是崂山金山派第二十一代玄裔,二十世纪崂山道教杰出的道长。

匡道长武*精湛,武德高尚。他的武术不但在胶县一代负有盛名,在全国道教界也是首屈一指,素有“南郭(武当派郭高一)北匡”之称。匡道长以武当内家功法为主,自己开创了武当崂山拳系,这套拳包括“崂山玄功拳”、“崂山龙化拳”、“崂山龙化剑”等拳术套路及刀、枪、棍等器械套路。匡道长桃李满天下,在道教内外的武林弟子不可胜数。他的不少弟子现在已成为各地的武术教练,传播着武当崂山拳的精髓。[1]匡道长还通晓气功养生,这使得他即使到了88岁高龄,依然身体健朗,步履轻快。他对先天气功的炼养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和方法,比如炼精化炁之法等,这些方法至今仍被很多气功练习者所使用。上世纪50年代匡道长经常在青岛疗养院授课,传播气功。1980年回庙后,他整理编写了《先天炁功筑基要诀》一书。1988年,还把自己的养生秘方———崂山道饮,无偿献给了青岛黄海葡萄酒厂。[2]


精华推荐
道教入门 道教常识 道教符咒 人生感悟 修行指南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道教神仙 道教礼仪 道教斋醮 道教戒律 宫观仪范 道教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