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奇八字

导航:道教历史 > 隋唐五代时期 > 五代时期的道教发展

五代时期的道教发展

时间:2017年02月08日 11:49内容来源:易奇八字编辑部 浏览量:3329

五代(907—960年)的53年中,易五姓十三君,社会动荡不安,给道教的滋生繁衍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其中仍有不少地方王朝崇奉道教。他们尊宠道徒,兴建宫观,收集散失的道书,命道士宣讲道经等,这对道教的维系和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前蜀王建、王衍父子崇信道教,尊礼杜光庭,径称天师;后蜀孟昶好金丹急房中之术;南唐李昪为茅山第十九代宗师王栖霞建玄真观,赐印、绶,号玄博大师。道教在各个地方割据政权的范围内部都有传播。道士则或遁迹山林,或则隐于市廛,皆由出世转入世,由追求成仙转而济世度人,以拯救现实的苦难,从而把儒家和佛教的某些修持方法和救世理想吸收到道教中来。在唐末五代,外丹术开始走向衰落,内丹术逐渐兴起并日益发达,这对以后全真教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著名的道士有李浩、谭峭、彭晓、谭紫霞等,他们致力于道教的理论、方术方面的研究和建设,使低潮中的五代道教仍向前迈进。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谭峭和彭晓。

谭峭,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人。生卒年无可考,名道陈抟曾言与他为师友。史称谭峭幼而聪明,及长颇涉经史,博闻强记,问则无所不知,文则清新华美。好黄老之学,精心研究,立志修道。谭峭经多见广,学识渊博,曾于终南山著《化书》。此书之思想对后世的内丹学、宋明理学等方面影响深远。

在五代的“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出现“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的局面,各国各代王朝统治的时间都很短促。但帝王中仍有不少因袭唐代风气,崇信道教者。如后唐明宗李嗣源,鉴于“天下宫观,久失崇修”,为了“复我真宗”、“期上玄之福佑”,于天成(926~929)中曾大力修复道教宫观,四方凡有玄

元皇帝宫殿处,均整饰一新,并给上清宫崇道观重制牌额。长兴四年(933),又召道士二十人于中兴殿修金箓醮,七日而罢。后晋高祖石敬塘也“素尚玄元”,即位之初,曾屡召道士张荐明,问以治国之道,请其宣讲《道德经》,并拜他为师。天福五年(940)十一月,又“令以道德二经雕上印板,命学士和凝别撰新序冠于卷首,俾颁行天下”。后周世宗柴荣,大力推行崇道抑佛政策,在毁佛的同时,又亲切召见华山道士陈抟,问以黄白、飞升之术,赐号“白云先生”。闽主王瞞(原名延钧),颇好神仙之术,对道士陈守元极为信任,造宝皇宫,以守元为宫主,并拜之为师,亲自受箓,取道名玄锡。事实说明,五代十国的封建统治者在兵荒马乱之中尽管自顾不暇,但不少人对道教仍然崇奉和扶持。他们尊宠道徒,兴修宫观,收集散失的道书,命道士宣讲道经等,这对道教的继续维系和发展,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

精华推荐
道教入门 道教常识 道教符咒 人生感悟 修行指南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道教神仙 道教礼仪 道教斋醮 道教戒律 宫观仪范 道教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