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奇八字

导航:道教入门 > 道教杂谈 > 高保罗:生命历程的道家体验

高保罗:生命历程的道家体验

时间:2017年02月07日 10:34内容来源:易奇八字编辑部 浏览量:3329

高保罗

【环球华报记者萧元恺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国际汉学家也层出不穷,专门研究道家的老外不是没有,但肯定地说绝对不多,这里面就有加拿大的高保罗(Paul Crowe)先生。

道教起源可追溯到秦汉神仙传说,甚至远及春秋前各种占卜和祭祀,但真正组成宗教形式并向民间传布,则始于东汉末期的张陵。魏晋南北朝由民间走向官方,隋唐成长茁壮,政治地位在佛教之上。宋元出现许多教派,教义趋于伦理化;明清逐渐衰落,广义的道教仍流行。至今道教继承古代宗教习俗,既讲究丹鼎符箓和方术,又融合民间信仰,广为社会大众接受。

高保罗在西门菲沙大学教授人文科学,道教是主要内容,他总是鼓励学生对跨文化进行讨论和提问,喜欢他们通过文化来解释人文科学,这也使他的道教研究升华到哲学层面。

列治文道教宣讲

在列治文公共图书馆,日前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健康讲座”,内容不是惯常的养生医理,而是分析道家的世界观如何演变為现代人的理念,即人人有责任维持生命的“世界体”和谐与健康地运作。

更令人大开眼界的是,这场颇具东方色彩的中国文史哲讲座,主讲人却是金发碧眼的西人,即西门菲沙大学人文科学及亚洲─加拿大学系助理教授高保罗(Paul Crowe)。

高保罗认为,道教思想可追溯到战国时代,与孔子儒学、庄子、墨子和老子《道德经》等都有交叉关系。“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思想既体现了道教生命哲学的主体性,也是对中国古代神话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这种主体性原则对后世道教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高保罗了解到,道教不同的教派各有不同神谱,分歧不在教义而在实践,外丹、内丹、静坐等修养工夫各有侧重。五大主流是强调为善的“积善派”、强调养生的“丹鼎派”、强调道教经典的“正一派”、强调阴阳五行的“占验派”和强调通灵的“符箓派”。庄子《齐物论》可作为道家人生观代表,认为人生应自在、旷达,因为世上生死、祸福、贫富、贵贱、成败、得失、荣辱、毁誉,都是相对暂时的,要超脱潇洒,拥有时不得意,失去时不悲伤。通过“长生久视之道”,炼养精神,与世无争知足常乐,“导引”、“守一”、“坐忘”为具体长生之术。

阴阳太极被高保罗视为道教核心内涵,他现场还亲自演练太极拳,并让在座的听众与他一道,体验太极拳的比划感觉。

接过王健的班

著名汉学家王健(Emeritus Jan Walls)当年参与创办了西门菲沙大学(SFU) 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利用20年打造出一个“学术奇迹”。当他年届退休时,就由高保罗继任中心主任一职,而王健成为创始主任。

目前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已成为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的论坛,促进太平洋与北美文化价值间的共鸣与相容。中心一直支持学术研究及各类社区活动,目的就在于加强跨文化对话。正如高保罗所称,传播与运输技术不断演进,全球人口移动现象日渐频繁,促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生活。然而,要维繫国际关係与民间社会的长远活力,不能只靠人们生活在一起,而需要擷取多元文化力量,凝聚共同理想与目標。为此,中心不断寻求共同期许的学术单位和民间机构合作。

对于前卑诗省督林思齐的仙逝,高保罗表示,林先生生前大力推崇多元文化,认為加国如要进步须融合不同文化力量,因而正是在他支持下,SFU成立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除作為大学与社会间桥樑外,又以不同形式推广亚洲文化及歷史。不久之前还特别放映了讲述晚清鑑湖女侠的电影《秋瑾》。

开拓汉学研究领域

作为地道的“本土派”,高保罗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阿尔伯塔省完成。

2005年,他从卑诗大学(UBC)亚洲研究系获博士学位。在澳额米尔(Daniel L. Overmyer)主持下,完成了有关道教、佛教和儒教相互影响的分析论文。高保罗对元代道教理论家李道纯(Li Daochun)《道德会元》等著述的探究,帮助他进行以上的论述。

在早期,高保罗的兴趣其实是在欧美哲学。以后在教学、翻译和研究工作中,他经常发现在文化和历史间的龃龉与冲突,影响到对人类生存条件和世界经验的认识。

2006年,高保罗到西门菲沙大学人文系工作,出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著述遂分为两块,一块是将十三世纪有关内丹炼金术的文献译成英文,由此洞悉元朝知识界与宗教界的互动影响。第二块撰写一部关于加拿大道教组织历史的著作。2008年夏,高保罗前往香港,为此著作进行资料搜集和观察座谈。通过考察当代道教仪式,体味引申道家内涵。他认为研究加拿大道教组织的历史,不止是对以往文化价值的探索,而且对现在移民社会也有指导意义。特别对理解从港澳台和大陆来的移民,这种文化背景的探究,有助于认知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文化差异所在,对推行多元文化国策是一种关照。

促进多元文化建设

如何创造跨文化互动空间,是高保罗最感兴趣的方面。这不只是语义文本上的翻译交流,而且是宗教哲学的异同对照。

不久前由林思齐中心举行华埠专题研讨会,作为中心主任,高保罗参与主持了这项圆桌论坛。他介绍说,这个名為“华埠沧桑与远景”(Chinatown and Beyond)的跨学科研討会,集中討论了唐人街的歷史发展,共分四个方面:歷史与人口结构;华埠振兴与远景;跨太平洋贸易以及华文传媒。

这次华埠建设论坛,与会媒体各抒己见,表示海外华人社区三大支柱是华人社团、商业网络,中文教育与中文媒体。中文媒体在移民社会中,究竟是促进融合还是影响团结? 大温华人约有40万人,但中文媒体的观众与读者主要是第一代移民,报道受到局限,要让移民真正融入主流社会并不容易。中文媒体从过去的单向桥梁与翻译角色,到今天与西方媒体一样报道社会议题、在记者会中提出尖锐问题,走过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对于上述谈论甚至争议,高保罗高兴地说,难得多位媒体主管齐聚发表高论,甚具意义,期勉达到“和而不同”的境地。

道教在加拿大

加拿大汉学界对中国道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与美国中国学界关系密切,对道教的历史与现状比较重视,和香港也有学术交流。他们主办的《中国宗教杂志》在国外具有一定影响,对当前西方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有及时报道和介绍。

加拿大对中国道教的研究,到1970年代形成规模。1974年,卑诗大学教授欧大年(Daniel Lee Overmayer)提出组织成立中国宗教研究会。欧大年长期研究中国宗教,著有《民间佛教:传统中国晚期的异端教派》、《中国宗教》。1975年,加拿大学者完成了研究会的组织筹备工作。该研究会发起时,只有6个人,仅过了一年,参加成员就达44人。到1987年时,会员就已达200人,现已超过300人。

包士廉原名帕斯(Julian Pas),萨斯喀彻温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1959年到台湾新竹学习汉语,和台湾的未婚妻结婚后,赴台湾东海大学任教,在台中拜道士林正祺为师,开始入道门研习道教经典和科仪。1978年,在台中城隍庙授“三五都功”奏职仪式,包士廉成为正式授职授箓的外国道士。以后到大陆考察,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国际道教仪轨和音乐研讨会。作为中国宗教研究会副主席和《中国宗教杂志》主编,对推动加拿大道教研究作出巨大贡献。

秦家懿(Julia Ching)现为多伦多大学中国哲学教授,专治宋明理学。主要著作《朱熹与道教》等,研究朱熹“对道教的认识与评价,与道教对于他的影响”。

在多伦多,道教很受欢迎,穿件印有太极图案的衣服,就觉得很时髦,对太极拳兴趣更浓。在多伦多市的柯伦殊镇,就设有蓬莱阁道观和道家太极拳中心。

精华推荐
道教入门 道教常识 道教符咒 人生感悟 修行指南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道教神仙 道教礼仪 道教斋醮 道教戒律 宫观仪范 道教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