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道教文化
自古以来,“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占据着几近神化的地位。人们视“玉”为瑞宝,认为它可以趋吉避凶,带来吉祥福祉。人们为了朝礼神明祖先......
现存的道教官印、名号印、法印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世无多,且较难识别。现介绍洛阳发现的两件颇为罕见而具有明显时代文化特征的......
从出土文物来看,从西汉末期开始,铜镜纹饰一扫春秋战国及汉初朴素简单的风格而趋于华丽与复杂,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反映道家思想的题材广......
《抱朴子》的“生”“命”其实是平实的,在许多地方并没有我们现代人赋予的神秘,如在《抱朴子》中,“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命题,“命”就不......
谭峭,字景升,号紫霄,泉州人,南唐国子司业谭洙之子,具体生卒年代不详,五代后周时期尚见其活动之迹。谭峭无意仕途,学得道教辟谷养气之......
杜光庭,字宾圣,唐处州人,生于公元850年,公元933年仙逝。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他壮岁入道,师天台道士应夷节。常思道法科......
《老子想尔注》(又称《老君道德经想尔训》)是道教初创时期五斗米道的重要经典。作为早期道教的纲领性读本,《想尔注》从宗教神学的角度对......
在古汉语中,“祭”之义为“祀”,《说文解字》称“祀,祭无巳也”。祭之字义从月(同肉),从又(同手),从示(祀神)。意思是说,用手拿......
道教素有夜观星象的传统。据《楼观本起传》记载,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
今年五月,在马来西亚美里莲花山三清观乙酉年玄都律坛传授初真戒法会上,曾聆听了温州白云观邱崇桂大师给戒子们讲“玄门五戒”,获益良多,......
位于重庆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其中的道教石刻造像,以其丰富的造像题材、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寺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
《道教义理学综论》之一章(一)现在提出道教义理之学的基础、结构、枢论与亮点这样一个议题,或许会有人认为:道教流传至今已近两千年,梳理......
祖先崇拜本属于原始宗教的范畴,但在瑶族的宗教信仰中,随着数百年来道教与其原始宗教逐渐融合,其祖先崇拜已远非原初意义上的形貌,早已与......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宋理宗命龙虎宗正一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领主江南诸道派。唐宋盛极一时的茅山宗由此失去了符箓三......
一、前言全真教龙门派在清初经王常月阐扬后,康、雍、乾时期出现中兴盛世,遍及南北,以江浙地区的发展最为突出。其中龙门派第十一代闵一得,......
——兼论《周易参同契》反映了汉代金丹道教的思想 早期道教,一般认为,以太平道、天师道和金丹道为代表。太平道的主要经典是《太平经》,......
道教戒律是道教徒植福修因之慧炬,登真入道之慈航。是道教徒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故学道之士莫不持戒精严以积功累行。 三洞诸经中说戒甚......
道教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源起于春秋战国时代,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以后,道教的养生术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和发展。道教养生术同中华民族传统......
道教炼丹术,可以区分为炼外丹和炼内丹两类。在外丹产生以前,人们把那种以五金八石为药物炼制所谓长生不死仙丹的方术,叫炼丹术。内丹产生......
道教里“六天”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的上清、葛氏道诸派经典,真正赋予其含义的却是刘宋时期的天师道。刘宋天师道视“六天”为恶鬼,提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