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虽春日迟迟,但这万物新生、缅怀故人的清明节气,终究还是如约而至。
在传统日渐远去的今天,不能不说清明节创造了一个文化奇观。在一众喜庆热闹的传统佳节里,以直面生死、寄寓追思为主题的清明,多少显得有些肃穆。但即便如此,繁华现代如上海,哪怕车龙蜿蜒、路途拥堵,也挡不住市民举家出动的热情、七百万扫墓大军的步伐。这是一种深沉的集体文化召唤,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灵感召?
应该感谢清明:因为这样一个日子的存在,让含蓄的国人能够不避讳生死,体悟“向死而生”的深邃内涵,明白生命的价值所在。
应该感谢清明:因为这样一个日子的存在,让躁动的人心能够驻足静思:我们是否只顾在现代社会中埋头行走,有没有忘却先人之恩、先贤之训、先烈之绩?
应该感谢清明:因为这样一个日子的存在,在充满喧嚣的年代里,让彷徨的世人能够看到我们的精魂如何从漂泊远行中归来,回归一个温暖的原点,去回望这一路走来是否怠慢了生命、忽略了生态、迷惘了生活。
我们与记忆同在,也与未来同行;我们为逝去而感怀,也为希望而憧憬、为未来而求索。清明,是一次生死对话,但更是一段生命的接力、一种精神的延续、一股力量的传承。它帮助我们重温一个民族绵延千年的生命力所在,生发出超越小家的大爱,找到全力前行的力量。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我们听到了先哲的谆谆教诲,经济发展不能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清明时节让我们审视每一代人肩头的责任,重思“生命的力量到底有多重”,所以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数字的增长,更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实,也是回答了一个重大命题:中国未来往何处去?这是对历史、先人的交代,更是对子孙后代的承诺。
再沿着生命的轨迹寻找,我们会陡然发现,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与灾难不断抗争、搏击的历史。我们就这样顶着风雨、踩着泥泞一路走来。但正如温**总理所说,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品格。我们在灾难中失去的,一定会从进步中得到补偿。所以,我们为什么能够一次次战胜天灾,能够率先走出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从与历史的对话里,我们读到了答案,更看到了未来。
一切文化,终将沉淀为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明其实是一次集体的人文召唤,不仅关乎私人情感、小家关怀,更关乎民族品格的养成。在社会、国家层面,清明之意义不仅在于公祭,更是一记重重提醒,不要迷失了城市化的方向,不要在财富路上忘了初衷,不要千百年后只留下千人一面、没有文化命脉的荒漠化城市躯壳。放眼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是时代主题。而即将拉开大幕的上海世博会,用中华智慧尝试破解的,正是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这一重大命题。这不仅是回答我们自己的疑问,亦是回答世界的关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缅怀先贤精神,继承先烈遗志,是社会的道德和民族的良心,是后来者时刻不可忘怀的本分。
在这样的清明时节,我们感怀追念那些逝去的生命和历史,也回想那些其实一直都活在当下的真理。清明节唤起的记忆,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我们与先贤先烈虔诚地交流,让我们的心灵复归明净,信念更加坚定。我们相信,一个伟大时代的内涵,必能触摸到历史深处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