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横幅
首页>节日首页>清明节>正文

传承千年的清明节习俗——蹴鞠

时间:2017年04月21日内容来源:易奇八字编辑部浏览量:53870

蹴鞠是清明节习俗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仍被人们喜爱。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

“蹴鞠”中的“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可以说是现代足球的前身。据传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的道具,并列于兵书。蹴鞠的专著《蹴鞠经》大约就成书于这个时期。唐宋时期蹴鞠最为繁荣,甚至有蹴鞠的专门组织球会“圆社”,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近年来,在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结语:蹴鞠至今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作为清明习俗之一,人们在缅怀先人之余,借助蹴鞠这类活动来缓解哀思,让清明节融入了一种欢乐赏春的气氛,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值得后人发扬。
精华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