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奇八字

导航:道教入门 > 道教常识 > 道教义理

道教义理

时间:2017年02月07日 10:29内容来源:易奇八字编辑部 浏览量:3329

教理是信仰和修行的根本宗义道教的思想文化,含括了道教历史、经典、修持方法、宫观建筑、人物著述、神仙法诀、教戒科仪等诸多方面。然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既是一种文化,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有通达而完备的哲理学说,并在这丰富的思想体系上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从而使广大奉道务道之士有了信仰和修行的目标。也就是说,思想文化带有一定的广义性,含括着道教的方方面面,而在这广义的思想文化中,有其始终一贯的核心宗义,也就是道教思想文化中内含的本质或一贯的精神,在道教的信仰中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承续性,这就是道教的教理。;教理教义之分别道教的教理教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说,不好从文字上给予分别。教理教义的精神本质,就是教导人们信仰什么,信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遵循怎样一个修行的法则,行为如何约束和规范,最终使修行和信仰符合教理教义的要求,不偏离教义宗旨。《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中曾说: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对教理教义的分别,陈撄宁先生在其著述中说:凡是一种宗教,必有一种信仰,有信仰必有所以信仰之理由,用语言文字来说明这个理由,使人们能够了解而容易入门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教理;某一种宗教,根据本教中经典著作,扼要的并概括的提出几个字句或几句话作为信徒们平日思想和行动的准则,而且对于全部教理都可以契合,不显然发生抵触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教义。陈撄宁先生的这一分别,将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教理教义。从道教历史的角度来观察,教理作为道教的宗本要义是不变的,教义思想随社会的发展,却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为宗教教化的目的是度人,度人就要因人因时而设教,是需要在不违背教理的情况下,对教义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道德真经》是道教信行的圣典道教的教理教义,如道生德育、自然无为、清静寡欲、柔弱不争、长生久视等根本宗义,皆源出于太上《道德真经》。祖天师张道陵建立道教教团之时,即以五千文《道德真经》为圣典,并作《老子想尔注》,阐说道要教旨和修行准则,初步建立起道教教义思想体系,以正一之名来表明所倡行的教化学说是太上真一不二的正教。而且,道教的经典和许多高道真人的著述也都根据《道德真经》这部圣典加以充分的发挥,或作必要的演绎。道教尊奉的《南华真经》和《冲虚真经》,承扬太上《道德真经》的思想,对道教修身体道、精神逍遥、坐忘养生、神仙变化等思想以丰富和阐扬,使偏重理性的道家学说在后世高道的继承阐扬下,过渡到道教的教义学说,彼此而打成一片。《太平经》以宗教教化而立论,对《道德真经》道生化天地万物的创世说和《道德真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教义作了充分阐释。葛洪真人畅玄而讲神仙之术,亦当属于太上道家之系统。《度人经》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主旨,正体现了《道德真经》的根本宗义。总之,道教的教义思想无不根本于《道德真经》,因而道教尊《道德真经》为圣典。

道教以道为核心教理太上《道德真经》中所概说的道,是道教的核心教理。道教所以称为道教,《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类,《道教义枢》也以《道德义》作为开宗明义第一义,都是因为道教徒要以道为核心教理和最高信仰。所以《道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太上之道,在道教的信仰中,它是无形、无色、无味、无声、无情、无信的,又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并无世不在,无处不有,是生化天地万物一切有形的本源。本无法用有形的文字来称说,但为了便于人们来记述,强名而为道。道生化天地万物,是通过无形的元始祖气、并由元始祖气分化为阴阳二气来成就万物的。万物则依各自所禀赋的气质而各成形状,自然生长。在人类生命出现后,道又聚气而成神尊,教育人们明白道的宗义,珍重生命,树立符合道之体性的人生观。道在宇宙尚未开辟之时,曾变化为元始天尊。在宇宙开辟有了天地之后,变化为灵宝天尊。在成就宇宙万物的过程中,又化生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此后,太上则历世化生,布说道之宗义而被尊为师,至殷武丁时化生为老子,著说《道德真经》,开仙道之宗源。所以道教在创立之后,尊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信仰敬拜。使对道信仰形象化、人格化。其核心信仰也就是道。

而在修行中,更是以太上之道的义理为根本。因为无上的道不但是造物主,至高神圣,而且有着最值得人们崇敬和体悟的高尚品德,有益人们修行和信奉大道者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化生万物,以自然无为为法则,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且从不因为是万物生化的主宰者而居功自恃。不索求任何报答,毫无一点私自之欲,始终保持以清静为本,柔弱为用。并像水一样处下以利万物,且具有江海一样的胸怀,虚怀若谷。以用文字难以形容的高尚德行成就和养育万物,使自己永恒常存,不生不灭。所以,道教以道为教理宗义,教导人们修行道一样的品德,度已度人。道教所敬奉的救苦天尊和祖天师等所有神仙真人,由于他们具有道一样德行或通过自己的修行而得道,成为道又一人格形象,受到世人的敬奉。

对道的信仰要明体以达用太上之道的理义,精要而通达。但其根本宗义,在于倡天道以明人道,即透过对真常自然之道的探究,阐明人类文明之架构。其思想文化体系,实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学说。在这里,太上之道是真常永恒的天道,亦即自然之理体;人乃人伦,人伦要符合天道,亦即要符合太上之道的理体。是由天及人,即以自然之理作为文化体系的基础,使经教义理和人文建设不违背天道自然。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构想,达到明体以达用的目的。体与用的关系,以太上所说,即常道与可道的关系。常道是生化万物,永恒常在的自然之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太上道祖是常道的人格形象。可道则为历代师真的言传身教的事迹,教戒规仪、经教义说等一切修行修持的学说,但都是不违背常道的,或由常道而演绎的。务道修真之士,要通过对常道的体悟,明白道的真谛,并使之落实到自己的修行和修持中。或是要通过循依可道之学说不懈修行,积累真功,回归到常道的境界,得道成真。

万法归宗所谓万法归宗,这里指的是道教的全部教义和经教、科教、法派、教戒、炼养方法等都要归宗于信道修道,真思志道。凡为学道务道之士,无任是属哪个道派或擅长哪种教化,如言教、身教、科教等,其信仰追求和基本教义都应是一致的。从道派来说,道教有正一全真两大派,但两派的信仰体系和经教体系却都是一致的,皆以太上真常之道为最高信仰、宗奉三清道尊,并以三洞四辅真经宝典为经教之本。正一以真一不二,伐诛邪伪为内涵,全真倡积真功、践真行为本真,所要体现和倡导的都是太上之真道。而修炼虽有丹鼎符箓之分。但核心内容都是为度己度人。对一个道士来说,无任是正一还是全真,都应是心身与道法同修,不能偏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说:此身身外本无法。也就是说,修炼道法,首先要修炼心身,积累道功,凝炼神气以合道,达到度己(修炼心身,合道成真)度人(以己之道功,济度他人)的目的。科教与教戒。教戒是为规范学道务道者言行以符合修道的要求,如三皈五戒:三皈要求道教徒皈依道经师三宝,以明确信仰;五戒,戒杀生以自娱、戒邪淫、戒偷盗、戒妄语、戒嗜酒,则都是为提高道德修养。科教则是要通过诵经斋醮,清静心神,使自我之心神与神明相亲,证悟道真。同时,也是宣扬道教教义,行教布化的重要形式。

总之,道教所行的教法和形式,都是以道为核心宗旨的。作为道士。当以道德为务。龙虎山祖庭天师府中曾有联曰: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尊道贵德在道教,人们最崇敬的是道和德,说得最多的还是道和德。道教经书也是特别注重道与德的阐说,《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部,《道教义枢》以《道德义》为明宗第一义,《玄纲论》则是以道德为道教纲要。其实,道教对道德的高度重视,早在太上显化之时就已奠定,太上老子就是以道德二篇来垂教的。尊道贵德的教义也源自《道德经》道生德育的论说,并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教之所以尊道,因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体,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原动力,造化之根。其二,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气化为三清,聚形为太上老君。其三,道有最伟大的德行,它以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其四,道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于天地间。道的伟大和神圣之处,可说是无处不能体现。由于前文《教理综述》中已有叙述,遂不再细说。总之,由于道的伟大和神圣,所以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行道、弘道。

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所以,道教尊道贵德。对道与德阐释,《道教义枢道德义》这样说: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也就是说,道和德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为道是由德来体现的,在理义中又有差异,是可分又不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称为道。因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但人们信道修道,必需以德为根基,来证道成道。

从上述阐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所以,修道应以德为基。对于广大信道务道之士来说,修道的先决条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功德。其关键在提高自我修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在内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则去做。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胸怀宽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誉、不妒嫉、不妄语,不溺于音色美食。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报,不杀生以自娱,济世利人,慈心于物,正信诚实。与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则德累而基立,基立则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仙道贵生

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体现了道教的鲜明特色。所谓仙道,即道教追求的成仙得道。道教相信神仙的可学和实有,神仙生活是逍遥无碍,长存不亡的,他们都是得道的真人,是学道务道之人学习和信仰的人格形象。而成仙得道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自我的修行,达到长生久视。所以道教教导人们要贵生、重生、乐生,生存的质量提高到神仙一样的境界,达到生道合一的目的,就是得道。《度人经》曾把这一要旨归纳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秦汉时期的方仙信仰。《南华经》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神人可以不食五谷,只吸风饮露。可以乘云御龙,行游四海之外。还说有一种人,千岁厌世,去而上仙。《汉书艺文志》则将神仙者概论为,保性命之真,同生死之域。二是太上《道德经》修真常长生久视之道的理义。祖天师张道陵立教时,将神仙信仰和常道宗理融合为一体,完整了道教信仰的体系。他在《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又说道意贱死贵仙。修道的目的就是唯愿长生,生生不息。从而构成了仙道贵生的重要教义。

道教相信人通过修炼,物质生命可以得到延续,精神生命也可以得到升华,最终成仙得道。为此,历代高真在仙道信仰的追求中,积极探索生命修炼的途径,总结了丰富的修养学说和修炼方法。命在我不属天地的精神为动力,立志要度己度人,反映了道教贵生乐生和胸怀世人的人生态度。

修道以至长生成仙,就是要求人们以积极和超脱的人生态度来生活。人之生命乃由道之天地之灵秀之气而化生,得之不易,当格外珍惜。其修行的要求主要是心性品德的修养和身形生命的修炼两个方面。道教谓之性命双修,以致神形兼备。心性品德的修养和提高,是修炼物质生命的基础。修养心性品德的标准,是学修道一样的德行,清静寡欲、柔弱不争。遣除一切私心和嗜欲,淡泊名利,精神不要为外物所累,使生命得到保养。同时,还要广行善举,利物济人,积功累德。生命的修炼则是以品德修养为根基,宝养精气神,通过服食导引、存想守一、坐忘胎息、精气化炼、静功动功等修炼方法来促进生命的健康和长久。最终达到神形合同,成仙得道。

三洞宗元

道教宗元于三洞,以三洞为三元,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经教体系无不宗元于此,是道教的根本宗元。

三洞宗元,是以三元为宇宙混沌之始。称一分为三元,三元变化三气,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然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这是《云笈七签》对三洞宗元的基本论述。概括来说,道气衍化为三元,三元分别是,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由三元变化为三气,三气分别是始、元、玄三气,再由三气化生万物。其造化开辟的过程是,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运行,而后天地始立。再由始、元、玄三气化生万物。在《道德经》中则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洞宗元作为道化万物的信仰宗元,还有其更重要的一面,就是三元即三宝君。第一天宝君,从混洞太无元化生;第二灵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第三神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三宝君分别治于三清境,故三宝又称三清。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其气始青;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其气元黄;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其气玄白。而三元皆本同道气,所以,三宝君的名号虽殊,却本同于一。

三宝君、三清,道教全称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道教最高尊神,乃神明之宗,造化之祖。同时还是经教之教主,为道教传下了三洞三十六部真经。《道教三洞宗元》说: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三洞经又各有垂教的对象,以合乎学道修道的品级。开始人道修学之人,始入仙阶,登无累境,故初教以洞神神宝经。其次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以洞玄灵宝经。最后即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以洞真天宝经。其目的都是通过经教文化,诱俗修仙,从凡证道。故后世《道藏》的编纂,就是以三洞四辅”来分例的,并构建起了以三洞宗元为信仰的经教体系。

清静寡欲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老子想尔注》释曰: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从而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学道修道应做到无有自己的私自嗜欲,乐好清静,这样才符合道的体性。

精华推荐
道教入门 道教常识 道教符咒 人生感悟 修行指南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道教神仙 道教礼仪 道教斋醮 道教戒律 宫观仪范 道教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