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奇八字

导航:道教历史 > 明清时期 > 元明清时期的泉州道教历史

元明清时期的泉州道教历史

时间:2017年02月08日 11:49内容来源:易奇八字编辑部 浏览量:3329

在秦汉之际,泉州就有隐者和方士巫术的活动。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泉州府治南建置白云庙,就是元妙观的前身。学术界一般认为,白云庙是道教传入泉州后所建的第一座道观,也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唐代崇奉道教,奉老子为祖先,泉州的道教得到地方官倡导,发展很快,并出现一批著名道士和著名道教学者。五代时闽王政权推崇佛教和道教。晋江王留从效、节度使陈洪进,既推崇佛教又倡导道教。赵宋王朝极力提倡道教,所以道教在宋代十分盛行,相应的民间信仰也十分活跃。宋代对民间神庙的赐封,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泉州的道教经历唐、五代时期的发展,至宋代进入儒、道、释合一的新时期。


元代,元太祖和元武宗均尊崇道教,经常赐封著名道士,所以元代泉州的道教也很兴盛。根据元朝的宗教政策,道士可免除差役,这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元朝中央设宣政院、功德使司两个衙门,专门管理僧人和道士等各门宗教人士,且在地方各路、府、州、县设置下属机构,称僧录司、僧正、都纲等,具体管理地方各门宗教。

元代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朝廷又同意各处路、府、州、县的寺观,推举有德行,知佛法的长老,由各门宗教人士保举,经官府批准而出任僧官,以处理寺庙宫观内外事务。

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18年),著名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时任福建行省左丞,与受道学影响极深的兄长蒲寿宬,两人共同捐钱,重建清源纯阳洞道、佛寺观。三年后,蒲寿宬之孙蒲一卿与富人孙信斋,再次协力修缮清源山纯阳洞道、佛寺观,至今在摩崖上还有记载。元代贞元年(公元1295年),泉州天庆观改为玄妙观。

明代,朝廷一级一级设立管理的道教事务的机构。中央设置道录司,府设置道纪司,设都纪、副都纪各一个;州设置道正司,设道正一人;县置道会司,设道会一人。明朝政府这种管理道教事务的官员,一般由道士充任,只设官职,不给俸禄。泉州道纪司设在玄妙观。

明朝前半期,道教仍然盛行,泉州修建不少的宫观。如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修建紫帽山金粟真观。惠安人杨必禄、张崇道重建惠安东岳行宫。明初,有纪道士寄寓泉州玄妙观,他的徒弟为著名道士董伯华。

明朝中期,封建统治思想支柱是儒家思想,视道教为异端,但又强调神道设教以助教化,又吸收道教某些思想来充实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有效工具。所以明朝中、后期,上层道教虽然逐渐衰微,然民间道教仍然十分盛行。明代时期,屡次修建泉州紫极宫;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道士吴云靖于紫帽山建古玄室;德化崇道观、安溪清溪宫、惠安科山寺、龙津观等宫庙一再得到修建或者重建。

明代泉州也出现一些著名的道士,如吴云靖、董伯华。董伯华,晋江人,得道于吴云靖,后来在清源山紫极宫去世。传说董伯华有风、雷、云、雨诸画像,及雷石一块,磨水可以治疗各种疾病。风、雷、云、雨四幅画像,被称为四顾眼,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画中的风、雷、云、雨诸神的两只眼睛,都与欣赏者的两只眼睛相对,堪称明代泉州地方图画之绝技。

本世纪50年代初,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林惠祥来泉州考古,据传泉州东街郭氏后裔仍然保存着祖传道教雷公石和云、风、雷、雨神图,立即拜访郭家。其后裔表示雷公石可赠与厦门大学,但四顾眼图画则不知去向。50年代末,厦门海关发现四顾眼图画,送还泉州。如今,这四幅画完好保存于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我国民间早有雷公的传说,以为雷公一手拿斧头,会从天上打下来。汉代山东武氏祠石室的石刻,便有雷神像。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就解释过:远古人类的石器埋于地下,雷雨后因流水冲刷,露出地面,被人发现,不知为何物,大惊小怪,于是便产生迷信,甚至要用雷公的威力来避邪治病。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把雷公石列为药物之一,并3厘米,最厚处2厘米。刃口一面斜削,另一端原应是平的,但已被磨水治病,磨成浑圆了。雷公石今保存于厦门大家人类学博物馆。注明其功能是能够压惊,用法是磨汁服用或水服用。泉州的雷公石,其实是新石器时代的石锛,呈长方形而扁平,长14.3厘米,最阔处6.明代泉州也出现一些著名的道教学者,如进步思杨家李贽、官绅陈用宾、解元李光缙等。明朝中后期,泉州人李贽(公元1527-1602年)著《易因》,后被收入道德经籍总汇《藏》。李贽的晚年,用七年时间研究《周易》。据李贽的学生汪本钶的《卓吾师先师告文》云,李贽读《周易》的情况是每卦自读千遍,达到忘食忘寝的地步。李贽作《周易》的目的,是对历代注解《周易》之书的不满,以为多属臆测附会,《易》的道理尽失。

李贽认为孔子以后的《易》学,大多背离《周易》本旨,所以他担当起疏理《易》的重任,阐发《周易》经传之本义。后来李贽又避祸入河南商县的黄檗山中继续研究《周易》,修改《易因》,直到友人马经伦保护他到河北通州,乃继续修改《易因》。一直到他被捕入狱前,《九正易因》方告脱稿。所以这是他最后学术著作。

清代,最高统治者重佛抑道。乾隆时,正一真人的官阶由二品降到五品,并禁止其差遣法员传度。又限制天师的的职权,只准许他统驭本山道众。道光时,宫廷停止了传统的天师朝觐礼仪,上层道教的地位日益衰微。但统治者仍然继续利用民间道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补充。所以泉州的民间道教仍然流行。

清朝道教职官承袭明制。泉州道纪司仍设于元妙观,康熙年间玄妙观避讳改名元妙观。明清时,泉州正式道士必须到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受箓,才能取得道职。清政府认为道教有助教化,对泉州一些重要的宫观屡加修缮,因此一部分道教宫观得以保存。如元妙观、东岳行宫、府(县)城隍庙、北帝庙、法石真武庙。泉州地方政府也对一些重要道教观,提高祭祀规格以利教化。清初对府、县城隍庙进行春秋二祭,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对泉州城里三教铺龙宫庙的城隍神,敕加昭威封号。

精华推荐
道教入门 道教常识 道教符咒 人生感悟 修行指南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道教神仙 道教礼仪 道教斋醮 道教戒律 宫观仪范 道教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