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奇八字

导航:道教养生 > 饮食养生 > 唐代道教饮食养生3

唐代道教饮食养生3

时间:2017年02月07日 10:02内容来源:易奇八字编辑部 浏览量:3329
服液,隋唐之际盛行于道教上清派中,主要指服四极云牙、服真五牙等法。牙指牙齿(一作芽,指生发之萌),五指自然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道教把这五个方位与自身五脏、五官相联系,认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在形为脉。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在形为血。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在形为肉。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在形为皮。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在形为骨《服气精义论》因此,每日清晨,面对五方,吸引朝气,纳入腹内,再用舌头搅动口腔上下、牙齿内外面,两面颊频频鼓漱,使津液满口,再缓缓咽下。这种餐漱津液法是虚映之道,自然之功,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远取天地之精,近取诸身的实践行为。


服食五牙法,又称鼓漱功,又称服食玉泉法。唐孙思邈《千金方-养性序》曰:人当朝朝服食玉泉,使人丁壮,有颜色。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又隋巢元方《养生方》曰:咽之三过乃止,杀虫、补养虚劳,令人强壮。治口苦干燥,可知此法在唐以前已有流行。

酒为五谷之华

酒,道教认为是五谷之华,味之至也《养性命延录》有养生祛病的功能,过饮,则能损性伤命。唐代道教戒律中告诫曰:学士及百姓子,不能饮酒失养性《要修科仪戒律钞》。学道之人,不可惑于酒恶《洞玄灵宝道学科仪》,是指修道之人不可耽酒、汹酒,以酒伤身,因酒败性。而在养性中,减酒节行,调和气性,服气时,每日空腹两盏酒,甚妙《太清调气经》。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盛行服食灵飞散、五石散;唐初又盛行温酒调服四扇散、青云子返童散、构杞散、地髓散等,都是借助酒力以助气、以发散药效、通达精血脉络。因此,道教养生中是提倡节制饮酒,并非绝对禁酒。

道教所饮酒类中,注重药酒的配制。《药酒序》曰夫酒者,谷蘖之精,和养神气。性惟慓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胃肠,善守引药势。今则兼之名草,成彼香醪,莫不采自仙方,备守药品,痾恙必涤,效验可凭。盛行唐代的有地黄酒、黄精酒,枸杞酒、菊花酒、菖蒲酒、松叶酒、松脂酒、柏叶酒,以及桃仁酒、杏仁酒、神仙乌麻酒、三石酒等,均具有轻身明目,延年益寿、补气血、壮筋骨等作用。

无酒不成俗,民间饮酒习俗,无不存在在民俗礼仪、宗教斋醮活动中。如新春佳节,必喝新春屠苏酒;端午节,人们倾洒雄黄酒;五月五日,男女老少均佩带符画,饮菖蒲酒;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兴饮菊花酒。酒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每个角落,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一番精神慰籍。

精华推荐
道教入门 道教常识 道教符咒 人生感悟 修行指南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道教神仙 道教礼仪 道教斋醮 道教戒律 宫观仪范 道教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