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奇八字

导航:道教养生 > 饮食养生 > 道教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

时间:2017年02月07日 10:02内容来源:易奇八字编辑部 浏览量:3329
宗教最主要的功能是给人以精神慰藉,提供一种精神寄托。但道教不仅关注人的精神,还珍重人的肉体,重视医学,精通养生。这一特点在诸多宗教中显得很突出。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百岁道士还是著名的道士医生,均代不乏人。有人统计,六朝道医占当时全部医生总人数的28.7% 。在民间,过去百姓说十道九医,道医董奉、鲍姑、孙思邈、韦慈藏等被奉为医神或药王,享受祭祀。因此,在近代道教学中,少不了道教医学一科。道教养生学是道教医学的一部分。

神仙信仰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按照神仙信仰的说法,仙首先是个体生命的无限延长。假如有这种可能,从逻辑上讲,既然是无限延长,那么在无限延长之前,人体生命理应是健康的,是长寿的。在早期道教偏重于修命时期,信徒们更会这样认为。比如见到年轻道士步履轻盈,目光炯炯,或年老道士耳聪目明,鹤发童颜,信徒们则会视为仙风道骨,由衷膜拜。相反,一个面黄肌瘦、疾病缠身、体弱乏力、恹恹无神的道士,谁会相信他一朝冲举升仙?所以《养性延命录》阐述说: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意思是神仙信仰要求贵生,医药养生与修仙不可分离。《内观经》则说:生明道,道守生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即以医药养生而求仙,以求仙而永生。《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说:先明脏腑,次说修行。”《丹亭真人庐祖师玄谈》说:病魔不除,仙基难立。内丹修炼首先要筑基。这些都是把医药养生作为成仙的准备阶段、必要条件或基础。求仙必贵生,贵生必求医,道教医学必然产生。

济世度人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道教倡导齐同慈爱的精神,要求道士以济世度人为己任。《度人经》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以医济世是济世度人的方式之一,较容易见效。根据道教的说法,济世度人不仅是施恩于人,也是积德于己,积德方能成仙。故道经说:“救治百病,愈人疾苦,亦可行仙。全真教将修炼自己的心性与身体叫作真功,将济世度人叫作真行,说“功行双全才能成道。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学道之人不可不通”医药的。丘处机甚至对成吉思汗说: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是以道教的济度思想也要求道士掌握医药养生知识。以医济世往往造成以医传教的客观效果。一些道士掌握医药知识,就是为了以医传教。如早期道教黄巾的太平道和三张的五米道,传教之初皆以符水为人治病,迅速赢得了大批信众。

道教重视医药养生学,也与道士本身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关。这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古代不少道士生活在穷乡僻壤,有些道士选择岩居穴处。还有一些道士为了采药或访道,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他们如果缺乏医药养生知识,无力抗拒艰苦恶劣的环境,疾病来临时不能自医自救,将难以生存。所以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告诫道士,必须兼修医术。

另外,有的道经据天人感应说,把治病作为感应天地不降灾祸的手段,试图以医格天。还有的道经以医理阐述教理,以医弘道。这些也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原因。

我国的神仙说起源很早。《山海经》、《楚辞》、《韩非子》、《庄子》、《左传》等文献中都记载了有关长生不死、不死药、真人、神人、或仙人等的神话或方术。战国时期,致力于成仙活动的方仙道流行,行气、药饵、宝精三派鼎足而立。汉代部分黄老学者转向神仙方术,形成了黄老道。《汉书·艺文志》著录方仙道和黄老道的著作,有房中8家和神仙10家,包括房中、导引、按摩、服饵、黄白术等方术。王充《论衡·道虚》批判黄老道,列举了养精爱气、辟谷、食气、导引、服食药物5种方术。有学者将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方术称为方士医学。方士医学以成仙为最高目标,以中医药学和巫医为主要内容,并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理论依托。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以符水为人治病,并教人以悔罪、服药、存思、服符、诵咒等方式自医,标志着道教医学的正式形成。方士医学是道教医学的前身。

巫医治病,道教医学也治病,二者有相同的目的。我国古代存在着巫医不分的巫医阶段。随着医药知识的进步,医术逐步摆脱了巫术,形成了中医药学,从此独立的巫医渐趋衰退,但不绝如缕。

有学者画了三个同心圆,将道教医学的内容图解为中心、中间和最外三层。中心层的内容纯属中医药学。最外层的内容包符、签、咒、祓、斋等神秘主义的医疗方法,超出了中医药学的范围。中间层的内容介于二者之间。在神秘主义外衣下,也掩藏着一些科学的或是有用的内容。比如存思、存神、静坐等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养生和治疗方法。再比如,制符的纸帛竹木,画符的朱砂墨,与符同饮的药汤,高明的道士根据它们的药性对症施予,再以宗教神学坚定信徒的信心,的确能治好一些疾病。道经还宣扬通过服符、诵咒、祈禳、诵经等信仰方法治疗疾病。它能给予信徒心理上的安慰鼓励,对某些心理疾病有时有效,对治疗其他疾病往往也有帮助。

应当指出,神秘主义医疗方法的疗效是有限的。有病还是要清医生诊治。南北朝道士陆修静在《陆先生道门科略》中确定的原则是,只对那些不胜汤药、针灸的积疾困病者,采取服符饮水和首过悔罪的治疗方法。《三天内解经》也指出符水、首谢法,用于久病困疾,医所不能治者。所以,诚实负责的符派道士,只对那些确实有把握治好或医药确实无能为力的疾病,采用神秘主义医疗方法。对其它疾病,首先是用医药手段诊治,或两种手段同时采用。现代不少道医,只使用医药手段。

道教医学的核心内容还是中医药学。可以说,道教医学吸收和融会了中医药学的全部内容。历代道医以宗教虔诚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医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为中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东晋葛洪最早记载了天花病。肖梁陶弘景集《养性延命录》,其内容包括医论、医药以及啬神、服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中、反俗、禁忌、祈祷、诵咒、存思诸术,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集。其著《本草经集注》在药物的采集、加工、分类、配伍等方面都有创新。唐代孙思邀,奠定了妇科、儿科发展的初步基础,发展了养生长寿学。南宋崔嘉彦创立的西原脉学在中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外丹术研制的一些外用药,至今仍在使用。内丹术促进了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和对人体的研究。我国许多重要的中医药学著作,都收录了大量道教医方。

道教的许多养生思想,至今没有过时,可以为养生者提供借鉴。我将这些有益的养生思想归纳为六点:第一,顺从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黄帝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参,要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道教也要求生活起居效法自然,与气象、地理环境和季节变化等自然条件保持和谐,以不伤为本。第二,树立信心。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指出是否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关健在于每个人自己是否重视养生,鼓励人们珍惜生命,树立信心,积极乐观,敢于同疾病和衰老作斗争,坚持养生。第三,防病为主。《老子》说: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黄帝内经》说:“不治已病治未病。孙思邈则说勿以健康便为常然,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道教提醒人们要首先着眼于预防,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第四,及早养生。劝人从年轻时、健康时就开始养生。道经说:凡为道者,常患于晚,不患于早也。”第五,性命双修。不仅重视生理养生,而且重视精神、道德和心理养生,要人淡泊名利,知足常乐,行善积德,宁静平和。第六,小处入手。葛洪说:故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这是说,避伤应防微杜渐,养生应须从细微处入手,聚小益为大益。故道教许多养生方法简便易行,随处可作。如梳头、咽唾液、叩齿、提肛、按摩、服食等。

道教养生术种类繁多,就像一座大宝库。许多方法已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值得重新整理和挖掘的方法仍有很多。道教养生方术就大类而言,主要有以下一些:

1、养生禁忌。

养生禁忌以不伤为本,禁止做损害身体健康的事,包括心理和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如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说:是以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不欲其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旷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此外还有《养性延命录》中的《食诫篇》和《杂诫忌禳害祈善篇》等。基本原则是去欲,节制,避免外界自然对身体造成疾病和伤害,选择适宜的居室和环境等。

2、四时摄养。

四时摄养就是顺应四季阴阳消长、气候和生理变化而进行养生。比如署名丘处机撰的《摄生消息论》叙述春季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高年之人,宿病发动,皆冬所畜之疾,不可便行疏利之药,恐伤脏腑,别生余疾。唯用消风、和气、凉隔、化痰之剂。或选食治方中,性稍凉,利饮食调停以治,自然畅通。其余三季也各有应注意的事项。除了四时外,有的道经还叙述逐月养生之法,称为月令、月览、月录等等。宋元以来,四时摄养形成道教养生学中一个学派

3、食养。

食养就是通过调整饮食来养生。我国食养的历史非常悠久,比如马王堆帛书中就有不少关于食养的处方。现存最早的食养专论保存在孙思邀的医学著作中。在其《千金要方》中有《食治》一门,在其《千金翼方》中有《养老食疗》一节。道教高度重视食养的重要性。孙思邀对比药疗和食养说,治病要想快,必须依靠药物,但维持生命还是要靠食物,不懂食养则不足以存生、养生。调节饮食的方法是极高明的养生术。道教治病、养生,主张药疗和食养并用,先食后药。先食后药即先食疗,若无效,再药疗。孙思邈说:食疗不愈,然后用药。补虚也主张药补不如食补”。根据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教主张日常饮食应有节制,反对暴饮暴食和过分肥腻。主张多食四季时鲜,多食野生菜蔬花果。另外,道教还很注意食物配伍禁忌,都是经验的总结。

4、服食。

服食也叫服饵,指服药,即服长生不老药。有的认为仅靠服食即可求长生。据这种方术说,服用丹砂、金、银、玉等矿物性药物时,可用一定的方法将之化为液体。道经记载了仙人八公服食成地仙的故事。据说韩终服菖蒲十二年,赵他子服桂二十年,移门子服五味子十六年,楚女子服地黄八年,林子明服术十一年,杜子微服天门冬,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陵阳子仲服远志二十年,都成了陆仙。后服金丹,成为天仙。有的道经则认为服食只能治病、养生,是成仙的辅助手段。道士在长期的服食实践中,对许多矿物、动物和植物的药性了解较深,留下了不少养生药方,很有价值。

5、导引。

导引也写作道引。导引就是通过四肢、身体运动,引导身体中的邪气,将其排出体外。导引作为养生健身术,战国时期已经比较普及,道教将其作为长生方术,或作为强筋健骨、去病除劳养生术。《太清导引养生经》说,导引可以调营卫,消谷水,排除身体中的风邪,长进身体中的血气或正气,使人精神健旺,疾病痊愈,可以按图去作。它可以单炼,也可同服气结合起来。导引种类很多,有立式、坐式、卧式等。华佗发明的“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也是导引的一种。导引可以说是现代体操的鼻祖。气功动功也可归于导引。导引用于争斗对抗,就是武术。武术用于锻炼,就是养生术。养生太极拳已风行全世界。现在流行的健身舞蹈,也可归于导引的范畴。有学者考证认为,导引和服气都源于原始舞蹈。

6、按摩。

按摩是指用手对身体各个部位施以推、搓、揉、捏、击、拉等进行治疗和保健的方法。有由他人为自己按摩的方法,也有自我按摩的方法。道教认为按摩可使气血通畅,驱除邪淫,从而达到去除疾病,聪耳明目,舒筋健骨的作用。不仅如此,按摩通过对皮肤、肌肉、血管和神经的压迫作用,可以激发其活力,还可以进而强壮脏腑,同时还可以达到健肤去皱的美容效果。有的自我按摩法从头到脚,有一整套动作。有的只按摩一个部位,只有一种动作。按摩经常与导引、服气、存思等方术相配合。孙思邈《千金要方》收有“太上混元按摩法”,共49式。《真诰》引《大洞真经·精景按摩篇》,要人导引完毕后,用手巾摩擦颈项、耳后,令热。然后用手掌摩眼、面、项等部位。

7、行气。

行气一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呼吸法。道教非常重视气,其基本观点与一般理解不同,认为行气的本质在于获得气,所以也称为服气、食气、吞气、炼气等。《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行气的方法、派别非常之多,一般要点是呼吸细慢匀长,吸多呼少,结合闭息等。行气的出现也很早,先秦典籍和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都有具体记载。

行气也叫吐纳,其基本理论是认为气有清浊、生死,吐纳即吐故纳新,吐出浊气、死气,吸进清气、生气。有吐纳六字气法等。

胎息也是行气的一种。但对胎息的解释有各种各样。《抱朴子内篇·释滞》说:不用口鼻呼吸,就好像胎儿在胞胎中那样,所以叫胎息。这种方法要求作到最后不用口鼻呼吸。《胎息精微论》说:咽气凝结在腹中,如怀胎一样,所以叫胎息。这种方法强调腹中聚气。《胎息根旨要诀》说:命门是气之根本,有天地阴阳二气初结精之气。只要复此根本,就能像胎儿随母呼吸那样,故叫胎息。这种方法要求恢复命门中的内气。《胎息杂诀》说:内外气不杂即胎息。这也是强调保留内气。总之,胎息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8、辟谷。

辟谷是一种修炼方法,即不食五谷杂粮肉蛋蔬菜等日常食物。这种方术认为: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这是说,食用日常食物虽能维持生命活动,但不能长生不死。又说:欲得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即日常食物会在肠胃中留下有害渣滓,会使身中上火,减少寿命。这种方术的要点是不食日常食物,但要服气或服药等。《抱朴子内篇·仙药》记载一则服药辟谷的故事说,秦时一宫女惊走入山,饥无所食,垂饿死,有一老翁教她食松叶松实,遂不饥不渴,冬不寒,夏不热。至汉成帝时,已一百余岁,被猎人在终南山捕获,带回。供给她五谷食物,两年后苍老而死。葛洪感叹说:向使不为人所得,便成仙人矣。辟谷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辟谷也称断谷、绝谷、绝粒、休粮等。

9、存想。

存想也称作存思。存即想,即思。存想也就是闭目静思某一特定的对象,作到不用眼睛而看见它。存想往往包括叩齿、念咒、咽气等辅助手段。道教认为,存想可以预知吉凶,去恶获福,长生成仙。存想往往根据存想的对象不同而有很多区别。如内视,也称返观、内照等。其法认为,经过修炼,人可以闭目内视,清清楚楚地看见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如守一,即闭目静思至高无上的一、道或气,使它们常驻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精神完全,不致丧失。守一在早期道教中的地位,尤其显得重要。如守三一,是存想并列的三个对象。说法各有不同。有的守虚、无、空;有的守神、气、精;有的守身中三宫神的姓名;有的守青、赤、白三气等等。如存神是存思各种神仙。思九宫法,是存思身中九宫诸神。还有存元成皇老法、存帝君法、存玄一老子法、存司命法、紫书存思元父玄母诀等,不胜枚举。存想诸法中包含着祈祷神灵保佑和神秘体验的内容,也包含着高度集中精神而忘掉其它,从而达到健康身体作用的成分。阐述存想法的经典有《黄庭经》等。

10、房中术。

房中术即古代性卫生、性心理和性技巧的总称,是一种性的艺术。早期道教认为房中术也是长生手段之一,至少是一种辅助手段。《抱朴子内篇·微旨》首先提出人不应当绝欲,也不应当纵欲,正确的态度是节欲。这一观点是符合医学的。其次指出掌握了房中术可以健康长寿。其方法包括杜绝泄漏精液,使之回到身体以补脑等等。除了这些内容之外,房中术还讲究禁忌。如禁止在恶劣气候时和心情不正常时交接等。房中术的内容非常丰富。过去一提到房中术,人们立即认为这是黄色下流的歪门邪道。房中术中的确曾混杂着一些不好的内容,但这不是主流,并为后来道教所反对。其中符合医学的内容,对于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是有帮助的。

11、外丹术。

黄白术即烧炼水银、铅、铁等金属,使之化为黄金和白银之术。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金银,而是获得了合金。方士、道士为了保密,隐去金银之名,称为黄白术。外丹是指烧炼铅、汞等矿物,或加以植物类中草药,制成的所谓长生不老药。黄白术也是外丹中的一种,早期无外丹之名,只称金丹。后为了与内丹区别,遂出现外丹之称。外丹在六朝隋唐时期非常兴盛,唐代,外丹术达到鼎盛时期,服丹成为风气。但外丹毒性很大,掌握不好往往还要中毒死人。所以唐以后外丹衰落下来,但并未中绝。外丹术是现代化学的先驱,在医药、火药发明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12、内丹术。

以自己的身体为鼎炉,以自己的精气神为药物,炼成的长生不老药叫内丹。炼内丹的方法叫内丹术。内丹术中包括服气、内视等方法,有与现代所谓的气功法相似之处。可以认为内丹术就是一种气功。但道教不这样看,认为气功仅仅是内丹的基础阶段。一般将气在丹田之间运行称为烹炼,将气顺着任督二脉运行叫作小周天或走河车,将气的运行扩大到四肢叫大周天。内丹术有文始、北、南、东、西、三丰、中、青城、伍柳、三峰、自然法和无为法等派,各不相同。内丹术如果修炼得当,的确可健身去病。道教将《参同契》、《黄庭经》、《阴符经》、《悟真篇》、《古龙虎歌》、《入药镜》等作为主要丹经,也有将《老子》作为丹经的。

精华推荐
道教入门 道教常识 道教符咒 人生感悟 修行指南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道教神仙 道教礼仪 道教斋醮 道教戒律 宫观仪范 道教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