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奇八字

导航:道教养生 > 饮食养生 > 道教养生之术

道教养生之术

时间:2017年02月07日 10:02内容来源:易奇八字编辑部 浏览量:3329

宗教最主要的功能是给人以精神慰藉,提供一种精神寄托。但道教不仅关注人的精神,还珍重人的肉体,重视医学,精通养生。这一特点在诸多宗教中显得很突出。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百岁道士还是著名的道士医生,均代不乏人。有人统计,六朝道医占当时全部医生总人数的28.7%。在民间也流传“十道九医”的说法。因此,在近代道教学中,少不了道教医学一科。道教养生学是道医学的一部分。 神仙信仰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按照神仙信仰的说法,仙首先是个体生命的无限延长。假如有这种可能,那么在无限延长之前,人体生命理应是健康的,是长寿的。在早期道教偏重于修命时期,信徒们更会这样认为。比如见到年轻道士步履轻盈,目光炯炯,或年老道士耳聪目明,鹤发童颜,信徒们则会视为仙风道骨,由衷膜拜。相反,一个面黄肌瘦、疾病缠身、体弱乏力、恹恹无神的道士,谁­会相信他一朝冲举升仙。所以《养性延命录》阐述说: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意思是神仙信仰要求贵生,医药养生与修仙不可分离。《内观经­》则说:生明道,道守生,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即以医药养生而求仙,以求仙而永生。《丹亭真人庐祖师玄谈》说:病魔不除,仙基难立。内丹修炼首先要“筑基”。这些都是把医药养生作为成仙的准备阶段。求仙必贵生,贵生必求医,道教医学必然产生。


济世度人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道教倡导齐同慈爱的精神,要求道士以济世度人为己任。《度人经­》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以医济世是济世度人的方式之一,容易见效。根据道教的说法,济世度人不仅是施恩于人,也是积德于己,积德方能成仙。故道经说:“救治百病,愈人疾苦,亦可行仙。全真教将修炼自己的心性与身体叫作真功,将济世度人叫作“真行”,说功行双全才能成道。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学道之人不可不通”医药的。丘处机甚至对成吉思汗说: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是以道教的济度思想也要求道士掌握医药养生知识。

道教重视医药养生学,也与道士本身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关。这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古代不少道士生活在穷乡僻壤,有些道士选择岩居穴处。还有一些道士为了采药或访道,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他们如果缺乏医药养生知识,无力抗拒艰苦恶劣的环境,疾病来临时不能自医自救,将难以生存。所以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告诫道士,必须兼修医术。?

方士医学是道教医学的前身。我国的神仙说起源很早。《山海­》、《楚辞》、《韩非子》、《庄子》、《左传》等文献中都记载了有关长生不死、不死药、真人、神人、或仙人等的神话或方术。战国时期,致力于成仙活动的方仙道流行,行气、药饵、宝精三派鼎足而立。汉代部分黄老学者转向神仙方术,形成了黄老道。《汉书-艺文志》著录方仙道和黄老道的著作,有房中8家和神仙10家,包括房中、导引、按摩、服铒、黄白等方术。王充《论衡-道虚》批判黄老道,列举了养精爱气、辟谷、食气、导引、服食药物5种方术。有学者将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方术称为方士医学。方士医学以成仙为最高目标,以中医药学和巫医为主要内容,并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理论依托。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以符水为人治病,并教人以悔罪、服药、存思、服符、诵咒等方式自医,标志着道教医学的正式形成。

巫医治病,道教医学也治病,二者有相同的目的。我国古代存在着巫医不分的巫医阶段。随着医药知识的进步,医术逐步摆脱了巫术,形成了中医药学,从此独立的巫医渐趋衰退,但不绝如缕。?

有学者画了三个同心圆,将道教医学的内容图解为中心、中间和最外三层。中心层的内容纯属中医药学。最外层的内容包符、签、咒、祓、斋等神秘主义的医疗方法,超出了中医药学的范围。中间层的内容介于二者之间。在神秘主义外衣下,也掩藏着一些科学的或是有用的内容,比如存思、存神、静坐等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养生和治疗方法。再比如,制符的纸帛竹木,符的朱砂墨,与符同饮的药汤,高明的道士根据它们的药性对症施予,再以宗教神学坚定信徒的信心,的确能治好一些疾病。

应当指出,神秘主义医疗方法的疗效是有限的。有病还是要请医生诊治。南北朝道士陆修静在《陆先生道门科略》中确定的原­;则是,只对那些“不胜汤药、针灸的积疾困病者,采取服符饮水和首过悔罪的治疗方法。《三天内解经》也指出符水、首谢法,用于“久病困疾,医所不能治者”。所以,诚实负责的符派道士,只对那些确实有把握治好或医药确实无能为力的疾病,采用神秘主义医疗方法。对其它疾病,首先是用医药手段诊治,或两种手段同时采用。

道教医学的核心内容还是中医药学。可以说,道教医学吸收和融会了中医药学的全部内容。历代道医以宗教虔诚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医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为中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东晋葛洪最早记载了天花病。萧梁陶弘景集《养性延命录》,其内容包括医论、医药以及啬神、服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中、反俗、禁忌、祈祷、诵咒、存思诸术,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集。唐代孙思邈,奠定了妇科、儿科发展的初步基础,发展了养生长寿学。南宋崔嘉彦创立的西原­;脉学在中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外丹术研制的一些外用药,至今仍在使用。内丹术促进了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和对人体的研究。我国许多重要的中医药学著作,都收录了大量道教医方。

道教的许多养生思想,至今没有过时,可以为养生者提供借鉴。我将这些有益的养生思想归纳为六点:第一,顺从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黄帝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参,要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道教也要求生活起居效法自然,与气象、地理环境和季节变化等自然条件保持和谐,以不伤为本。第二,树立信心。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指出是否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关健在于每个人自己是否重视养生,鼓励人们珍惜生命,树立信心,积极乐观,敢于同疾病和衰老作斗争,坚持养生。第三,防病为主。《老子》说: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黄帝内经­》说:不治已病治未病。孙思邈则说:勿以健康便为常然,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道教提醒人们要首先着眼于预防,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第四,及早养生。劝人从年轻时、健康时就开始养生。道经­说:凡为道者,常患于晚,不患于早也。第五,性命双修。不仅重视生理养生,而且重视精神、道德和心理养生,要人;泊名利,知足常乐,行善积德,宁静平和。第六,小处入手。葛洪说:故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这是说,避伤应防微杜渐,养生应须从细微处入手,聚小益为大益。故道教许多养生方法简便易行,随处可作,如梳头、咽唾液、叩齿、提肛、按摩、服食等。

精华推荐
道教入门 道教常识 道教符咒 人生感悟 修行指南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道教神仙 道教礼仪 道教斋醮 道教戒律 宫观仪范 道教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