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奇八字

导航:道教历史 > 宋元时期 > 宋元旧符篆派的发展

宋元旧符篆派的发展

时间:2017年02月08日 11:49内容来源:易奇八字编辑部 浏览量:3329

宋元时期道教改革之风遍及江南河北,不仅有新道派涌现,而且汉魏六朝时已形成的正一派(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等三大旧符箓道派,在教义上也有许多革新和变化。


正一派创始于汉末祖天师张陵,在道教诸派中历史最为久远。大约在唐代,张陵后裔迁居江西贵溪县龙虎山传教,该山成为天师道中心。到了宋元时期,正一道因统治者的扶持而日渐兴盛起来。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召第24代天师张正随入京,赐号贞静先生。此后历代正一天师均得到宋室所封先生称号。宋徽宗宠信第30代天师张继先,数次召见问道,赐号虚靖先生,赏给金铸老君及汉天师像,并将龙虎山上清观改升为上清正一宫,赐银扩建,拨步口田五万为庙产。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诏命第35代天师张可大提举江南三山符箓,兼管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正一派从此取得统领道教符箓诸派的地位。南宋灭亡后,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1276)召见第36代天师张宗演,赐以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命他主领江南诸路道教,赐给银印。次年又封张为真人,命于长春宫主持周天大醮。此后元朝历代天师嗣位,皆沿例赐封为真人,袭掌三山符箓及江南诸路道教,有权荐举任免江南各地的道录与宫观提点,奏请新建宫观名额及度牒。第38代天师张与材因劾治潮患有功,被元成宗封为正一教主,武宗即位后又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给金印,秩视一品。第39代大师张嗣成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并授集贤院知事,掌管天下道教事务。元朝宠遇张天师后裔,是想利用正一道在民间的影响笼络人心,缓和民族矛盾,通过正一天师控制江南道教。

元代正一道士中,还出现了荣耀超过天师的张留孙、吴全节师徒。张留孙(1248-1321)原是张宗演弟子,至元十三年随师入朝,对答称旨,遂留侍阙下。元世祖常向他询问修身治国之道,又为皇太子、皇后请祷治病有验,因而得到宠信,被封为上卿,赐给宝剑,并敕命两京各建崇真宫,让张留孙居之以掌祀事。后又加封他为玄教大宗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元成宗、武宗、仁宗等朝,对张的宠信亦始终不衰,朝廷有大谋议,必见谘问。张去世后,弟子吴全节(1269-1346)继承师位,出任玄教大宗师,赐真人号,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他掌教二十五年,好与儒士结交。去世后,夏文泳、张德隆、于有兴等人相继出掌玄教宗师。直至元朝灭亡后,明太祖只承认张天师后嗣,张留孙的玄教法嗣遂告终结。

宋元两朝正一天师及张留孙、吴全节之流,虽累受朝廷封赐,尊荣至极,但他们多以符箓斋醮为能事,无著作留下,对教义的发展贡献不大。唯有第30代天师张继先博学能文,撰有《明真破妄章颂》等诗文,阐扬正一宗旨。正一道法原本以符箓咒术为主,不讲内丹心性修炼。张继先顺应时代潮流,学修内丹。他认为心性为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只有内炼心性,保养精气元神,才能超越生死,脱离苦海。他还学习当时新符箓道派的神霄雷法,以内丹修炼与符箓法术相结合,主张以自我内炼,真性不迷为本,以施用符箓咒诀为末。认为此心心外更无法,咒诀符图妙合心,心合将灵为妙用,灵光一点便为灵。就是说心中的一点灵光可以通天感神,达到役使鬼神的目的,所以作道法时要内炼心性,而书符上章,召神降魔等事项皆须与心相合才能灵验。如果心灵不明,只是妄作画符念咒,则不可能灵验。这种唯心主义的咒术哲学,是宋元内丹学说影响符咒方术的产物。

茅山上清派在宋元两代仍受统治者重视。第23代宗师朱自英应宋真宗召请,为国求嗣有功,被尊为国师,并敕建茅山乾元、天圣二观。又为明肃太后传授大洞毕法,赐号观妙先生。第25代宗师刘混康,应召为哲宗皇后孟氏治病,因而赐先生号,敕命江宁府改建其茅山旧居为元符观。宋徽宗即位后,对刘混康更为尊崇,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赏赐九老仙都玉印、玉器宝剑及御书画等。死后追赠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南宋时,上清第35代宗师任元阜,曾应宋宁宗诏命修大醮治水患,赐先生号。到了元代,上清第43代宗师许道杞因祈雨有验,蒙元世祖召见,赐以宝冠法服。第44代宗师王道孟,也因祈雨驱蝗事迹,被元室赐予真人号。第45代宗师刘大彬,,搜集茅山上清派文史资料甚为丰富。

宋元上清派道士也受时代思潮影响,采摭新说以丰富上清派传统道法。上清道法原以存神守一、诵经念咒为主,不言内丹。南宋上清法师萧应叟,却承袭蜀人张天罡、彭梦蘧一派的内丹功法。萧所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经内义》,以内丹学说解释《度人经》。认为内炼之要在守摄眼耳鼻口意诸窍,不随逐物欲,使先天一灵不泄于外,五气保固于五脏,精气神混一成丹。如此则内能长春不老,与天齐休,外能发布真杰,化土石为宝,起枯骨成人,乃至救万病、辟邪妖、动风雷、挟万物、拔幽魂,此即所谓《度人经》之上品大乘法要义。可见其道法亦以内炼成丹为本,以发布真气治病辟邪等符咒法术为用,与宋元新符箓派雷法相似。

灵宝派在隋唐五代沉寂无闻,传承法嗣不明。直至北宋时,才在江西清江县阁皂山出现传授灵宝经箓的派系,称作阁皂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敕命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江南三大符箓派。元代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第46代嗣教宗师杨伯,被朝廷加封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除阁皂山宗门之外,灵宝派在宋元间还分化出一支流东华派。该派远追徐来勒、葛玄、郑隐、葛洪、陆修静等人为本门宗师,实际创始于北宋末年。创始人宁全真(1101-1181),原名宁立本,字道立,开封府人。年少时被尚书王古邀作史掾。据说有个叫田灵虚(法名思真)的道士在庐山遇见陆修静,得授三洞经教。王古延请田灵虚至家中,命宁全真抄录其道法。田灵虚见宁全真对经箓秘文一见辄悟,遂授道于他。宁全真“自是修持不怠,能通真达灵,飞神谒帝,名振京师。后遇靖康之变,宁奉生母渡江南下,以斋醮祈祷之术行化于江南。绍兴十六年(1146),宋高宗召他设醮祈晴,又请入宫祈禳金兵南侵之患,赐号洞微高士,继而迁升赞化先生,常主持朝廷醮祭法事。江浙士庶慕其道而归之者如市,从其学道者甚多。

宁全真开创的东华派在南宋传承不绝。据《道法会元》卷244灵宝源流所列,东华派传承法嗣,自陆修静以下相继有王古、田思真、宁全真、王契真、赵德真、宋存真、张洞真、孔敬真、卢堪真、薛颐真、林灵真等人。林灵真为宋末元初人(1239-1302),原名伟夫,字君昭,其家世居温州平阳。早年学儒家经书,因科举不第,弃儒从道。随薛颐真学道多年,有所深造。乃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他被第38代天师张与材擢为温州路玄学讲师,继升温州道录,敕授灵宝通玄弘教法师教门高士。其弟子甚多,龙虎山道士董处谦、玄教大宗师吴全节等皆从其受教。董处谦继林灵真为东华掌教,其后又传第39代天师张嗣成。大概在元代后期,东华派已归入龙虎山正一道门下。

灵宝东华派的经典,主要有王契真、林灵真二人根据宁全真所传道法编成的两部大书,即《上清灵宝大法》66卷、《灵宝领教济度书》320卷。从书中可看出东华派斋醮祭炼法术亦受时代思潮响,吸取内丹和雷法。《济度金书》宣称:摄召鬼神和亡魂,必须月“元始之真光;以运神为主,至于歌章吟偈,乃科仪耳。所谓元始真光,即内丹家所说元神或心中一点灵光。书中又强调炼度亡魂阴鬼超升,须以法师自己内炼全阳为本,若未能全我之阳,便不能补彼之阴而全其形神。又如《上清灵宝大法》宣称:行灵宝斋法祈禳炼度者,必须常修大定之法。其法于每日清晨静坐寂定,存心端谨,无内外想,澄心绝虑;继而运绛宫赤炁(心火)下降,玄泉(肾水)上升,使心血肾精二炁交合,放入丹田中孕生婴儿;其次再存想婴儿自夹脊直上泥丸(脑部上丹田),行周天运转。可见其法术取自内丹功法,而略加上清、灵宝派存思旧术,大抵以内炼成丹为外用符箓之本。

总而言之,正一、上清、灵宝三派的教义方术,在宋元时期都有所革新,以内丹修炼与符咒法术相结合,是改革的主要趋向。元代后期,南方新旧符箓各派相互交融,已难分泾渭。它们以龙虎山天师道为首,逐渐融合成一大派系,总称为正一道。

精华推荐
道教入门 道教常识 道教符咒 人生感悟 修行指南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道教神仙 道教礼仪 道教斋醮 道教戒律 宫观仪范 道教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