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奇八字

导航:道教养生 > 养生基础 > 道教养生文化与武当武术

道教养生文化与武当武术

时间:2017年02月07日 10:02内容来源:易奇八字编辑部 浏览量:3329

道教养生文化,应该说,是在道教追求长生成仙、得道成真的神仙信仰体系下,运用各种健身、养生乃至追求特异、神通和长生不老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修炼的方法,所形成的一种道教特色文化。因为文化是个综合的概念:人们按照个人与集体的生活要求,支配并创造诸自然事物,把生活推向理想化方面的过程。它和民间的养生术互相吸收和验证,并伴随着道教的发展而不断成熟,成为中华养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道教养生文化可认为是道教信徒按道教信仰的总目标,在宫观、庙宇修行的生活中、依照传承的仪轨、制度、戒律、以及修炼的方式,支配和安排生活、并按照理想的信仰模式、不断的创造和提升生活,逐步向理想的成仙模式迈进,由此形成和积累的载体文化。

道教养生文化的内涵及内丹功法道教养生文化是具有宗教信仰的养生文化,因而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养生文化和养生术,有学者在《道教养生术》一文中认为道教养生学是道教医学的一部分,养生术原本就有祛病延年的功效,它的范畴本身就是与医学部分内容相重叠,古代的医学与仙道没有现代学科分得如此细致;而现代意义上的养生由于与医学的分离,解析出养生与保健的内容,与医学治疗的学问等相区别。道士们在修炼成仙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总结创立了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所以人们常说十道九医、医道通仙道。道教养生文化包括健身、防病和治未病之病;小到日常生活中的梳头、叩齿、张目、摇头、方便,还有按摩、呼吸吐纳、提肛缩阴等,上到神秘玄妙、高深莫测的内丹修炼。虽然种类繁多,内容冗杂,但仍可大致分为养生禁忌、四时摄养、服食、导引、按摩、吐纳、行气、辟谷、存思(冥想)、守一、胎息、房中、外丹、内丹等。还有众术合修的特点,随着时间推移,道教养生术以内丹为宗主,成为养生术的主流。尽管内丹的神奇功效是很多功法难以达到的高度,内丹术的层次和境界也成为能否飞升成仙的标志。在随后的民间传播过程中,又同其他修持方式相结合,特别是用近代体育和医学相解释互证,它的神秘主义部分逐渐淡化,适合人体养生和大众体验的基本功法也逐步得到认证和运用。

成为道教养生文化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主要功法。道教内丹术借用外丹的名词术语,是道教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将人体作为炼丹的炉子,把精、气、神作为炼丹的药物,经过一定的炼养步骤,从而使人达到精气神高度和谐统一的状态,能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而形成融合物。通俗的说:先让体内的营养物质转化成精微物质,再让精微物质转化为气,让气在神的调控下,按照一定的(经络)线路在人体经络(穴位间)有节奏的(按一定规律的)运行,在运行中不断的吐故纳新,产生新的能量物质,使人永远充满活力,为人的长寿提供原动力,这股原动力被习惯的称为金丹或内丹、婴儿,现代人称之为气功,道教历来称其为内丹。这样的修炼方法就是内丹术。

古往今来的内丹术逐步明了话,过去的隐喻、借代名词失去了神秘意义,但实质功法一直是健身、养生和开发人体智力潜能、提高人体功能、功力的最基本方法。神秘莫测的道教内丹术是道教养生,修炼功法的正宗和主流,源于道教的信仰根本-得道成真、长生成仙。而信仰产生的根本是人类自我的终极关怀,对生命的思考和关怀,于是,养生术这种自我拯救的工具,成为追求健康长生的方法和途径。在重生恶死的中国文化思想的自觉主题中,道教独树一帜,注重今生,认为夫万物以人为贵,人以生为宝。《养生延命录》还说:夫察气含灵,惟人为。人所贵者,盖贵于生。《元始无量度人经》则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西生经》倡言: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要么能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界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要么能假外物以自固;要么能行气、导引,以保其行。道教养生的方法经过历代累积,成果颇丰。道士们相信,经过不断的修炼,最终慧得以超脱,实现了自我拯救、甚至能帮助他人。因此,在道教看来,道教养生术就是自我拯救的工具,养生术修炼得好,就可以祈盼未知的未来,或是祈告神灵的恩惠,可以堂堂正正的以人的力量去飞升、超越,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实现自我的神圣化。当然要追求健康的此生,才能谈长生或者成仙;夫神仙之法,所以与人俗不同者,正以不老不死为贵耳,早期长生不死,肉体成仙是道徒修炼的终极目标,而养生术恰恰是他们实现这一宗教信仰的重要手段之一。道教宗师葛洪更清楚道教养生术在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先将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

也就是说要先养生,后修仙。道教在唐宋以后,虽不提肉体飞仙,但仍有灵魂飞升,阳神出窍,得到成真的事迹。而且古人修炼之事要有自卫防身之本,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这都说明得到成仙还要扶危救贫,匡世救人。武术功法也能保护自身不受伤害,还能帮助他人、建功立业。只有如此才更有机会长生久视、与道合真。由此可知,道教养生术是为道教的神仙信仰服务的,是实现长生不老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加上严格的师徒传承,道教作为一种以术显道的宗教,对于各种术是异常珍视的,往往只能通过师徒相承,口耳相传才能流传下来,道教养生术便是其中密不外传的珍宝之一。特别是内丹术的系列操作修炼过程,是与道教教理教义的相证之体用。因此道教不是普世性的宗教。但是正是这种根植于中国传统和民众之间的道教,其教理教义恰恰反映了道教徒虔诚的信仰。其养生文化直接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还对有特别兴趣的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功夫范式、修炼方式,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养生和武术文化。道教内丹功法与武当内家功法如果说道教内丹术的产生土壤、内因及方法和形成特点,代表了道教特色养生文化,而作为内丹术辅助动功的太极拳等内家拳,是最能体现这类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内丹术的另类分支,作为武当武术代表-武当三丰太极拳那就真还有很多内在的联系值得探究。武当武术是当代概念,武当功法就是以道教武当派为代表的功法,武当道士在修炼学道时,常常伴以练习武功。宋代以前,武当道士中的武林高手不乏其人,记载中有戴孟、谢允、陈抟、谢天地、张三峰等。到了元末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在武当修炼二十多年,集武当拳技之大成,创立了武当内家拳,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

张三丰早先受陈抟太极丹道影响最大,其后又得动静交融内家拳之妙法。融汇贯通各家各派,参悟玄机而革故鼎新,创立太极丹道体系,对武当武术的贡献巨大。据考,张三丰多在武当修炼。三丰祖师=当年云游天下之后,自己观雀蛇相斗守启发,结合道家道教哲学原理和已有的深厚内丹功法,总结出一套有五行八卦演变之法,按照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反少林刚猛快速之风格,形成刚柔相继,动静相间,可以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的自卫防身,强身健体的武术拳种。该拳种因其手法风格独特,有道家尚内修而称内家拳,太极拳是内家代表之一,又因张三丰隐修于武当而闻名,后人尊之,故称武当三丰太极拳。武当武术讲究非危困而不发,一方面体现道教的慈悲情怀;另一方面,在修炼上,不想伤丹、伤气;再次,即使是发放之法,也是先化后发、后发先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其目的主要是保全自己,特别是张三丰祖师在太极丹道体系中提倡的:欲今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尔”。我们全面的理解道教内丹术与太极拳的关系,关注武术背后的人文关怀,深刻理解丹道修炼与道术济世的双向关系,就会明白体现张三丰祖师丹道体系的拳术只是内丹功法与内家拳法的一个缩影。这类功法在健身、养生,修身养性,生命教育及其文化推广上都具有很大的意义。道教养生术的内丹术与武当武术中的太极拳,不仅有相同的理论渊源,相近的操作要求,相似的内炼法诀,而且有相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如果把重于静坐养气,打坐炼丹称为内丹术,通过国术(武术)炼气则可名为内功。尤其是以武当内家拳等为特色的注重内功的拳种,其实它们都是以丹田内精、气、神的运作为主要手段,通过系列有序化锻炼过程达到所追求的一种炼虚合道、得道成仙的目的和一种“炼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谁能敌的效果。我们先看看:因为内丹术和太极内功都注重下丹田这一部位,在内炼的目的上,内丹术是为了神行合一、得道合真;太极内功是要神形合一,能量巨大,发放自如。即使随着内丹术层次的升级,丹田部位或玄关之窍有所变换,而太极内功也随之而变。这就是道教人士修道境界(内丹功夫)与传统武术(太极功夫)成正比的秘密。我们传承和演练的这套武当太极三丰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以武求道,以武演道。特色是守柔处雌,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尚意不尚力,柔化圆活,具有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功能。这套太极拳是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哲学基础,使此套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当然,现在武当三丰太极拳三十八式(一、二),本是基本的简化套路,它仍然具有三丰太极拳的所有特点和风格。在与众多的太极拳理论和内核多有相同和相近外,更加提出道教和道教的特色。

功拳并举(打快拳,练慢功),内外双修(内功与外型拳架),动静结合(有动有静,静中触动),快慢适宜(可快可慢),自然守中(中正直发),阴阳冲和(所有的动作和意念都含有和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理念),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含而不露的柔劲内意中,时时含已从人地先化后发、后发先至,而且是步走弧线的整体同动,达到周身一家的太极妙境。这里可做特别说明,参同了大道修炼的自然法则,重内不重外的三级神意训练,内外兼重之形神锻炼。重内不重外的该机阶段。吐纳炼养、以神气合一为准;蓄而不发,以修成内丹为高。并结合太极的阴阳学说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哲理深奥,内容全面,是一种非常科学的运动形式,具有其特殊的价值。内丹术与太极拳内功的同类性探讨有人说:内丹术是太极拳的精髓,我们也说:太极拳是内丹术的辅助性动功;太极拳是道士修炼内丹的一个副产品。我们知道道教内丹术有几个专用名词:筑基或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筑基和炼精化气的部位是在下丹田,炼气化神的的部位是在中丹田,炼神还虚的部位是在上丹田。当代分析和验证也是经过细致的考证和真实的体验才得出的结论。通俗的说,太极拳和内丹术是一动一静,互相结合的修炼。太极拳内功修炼,也是在以丹田运化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在体内畅通为宗旨,以运动锻炼内分泌性腺系统为重点,采用动作、意念、呼吸相协调之方式,通过炼精化气,达到精、气、神三宝凝聚,外显松柔、中正,肢体协调,内在身心性命想相平衡的目的。因此,他们内在的修炼是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们试图再做如下分析。

我们练太极拳第一个阶段,及修炼内丹术的基础功夫都在这位置。当今,我所见到练太极拳的大师,大多数的境界都是在炼精化气这一步上,即是在下丹田的位置修炼。以老虚其心,实其腹等炼养原则为指导,而且重点多放在下丹田上,通称正丹田,也正是太极拳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腰腹部位中。故有拳经云:抓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丹田乃积精累气之所,《胎息经》所言胎息和丹田呼吸也指此部位。现代人体力学认为此是人体重心所在,气藏丹田,即可稳固重心,又可培养真气,增强内分泌,也是主宰力量源泉,太极门人称太极点或太极核。这个太极拳运动轴心-太极点,为人体真气、健康和体力之中心,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主要系统的中心枢纽。由此向外分散有六十四根经脉,分达腰的四周,经上扩至心间,通达大脑中枢与上、中两丹田,向下达到会阴,并通达两腿与脚跟,至涌泉穴。修炼家把这正丹田认为是藏精之府,在此筑基和炼精化气。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特别是性腺的分泌物,是人体内的精华物质,现代医学上称激素(荷尔蒙)。这种激素正常的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各处,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和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活动。按炼精化气的原理,它可以转化为真气。传统的内丹学家又把此精气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同情欲交感之精加以区别。先天之精个转化真气,顺经络循环到身体各处,充盈周身,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太极拳和内丹术的初步功夫都是在这里运功。

太极拳通过走架或站桩以及刻刻留心(意)在腰间的各种动作锻炼,把下丹田根基扎好,使丹田之气(真气)强大充盈。一旦下丹田之气练成,内气可收可发。收时内气紧凝于腹脐只见成丹,发则气随意起,力从气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所不至。用于技击当中,随意运转,发至身体所需部位,其威力极大。所以太极拳的内丹内转功以及由此带动腰、胯、手、足上下协调旋转而产生的内功力,就是太极拳最求的内丹第一步。第二步是炼气化神,是意守丹田(即心得位置-膻中上),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心脏、心窝的位置。炼气化神在中丹田的状态是比较多样。这是太极拳和内丹术的分水岭,向外、往拳技上发展就是太极拳内家功夫;向内、往静养和上丹田的炼神还虚就是内丹功。拳术有重技击之实质要务,这样一方面要追求内气充盈的丹田内功之力,一方面还要追求技击上的方式技巧,因而不得不减弱在丹田内功上的深造,往往只注重技击,而忽视了继续经中丹田的炼气化神和上丹田的炼神还虚的进一步深造,才使得太极拳难以达到威力无比的最高境界。而内丹术的大成者就是在筑基炼精化气的基础上,继续向上层加深功力,待下丹田真气充盈成丹后,即储存能量,固本培元,在“中丹田”这个藏气之府中,进行第二阶段的炼气化神,这就是道教内丹术中周天功的又一层次。待中丹田真气充盈聚成丹后,可以调心养神,强心肺,益守气,发神功,并能加强神经系统与经络系统的传递作用。太极拳的整体发劲有“力由脊发”之说,实际上是依靠中丹田来传递的。如果说下丹田是人体内的发电厂和核能库,那么中丹田就是人体力量的中转站,因为上肢发力下肢的作用力及腰胯的力源必须通过这个中转站。在太极拳和内丹功都到了中丹田层次上,如果注重人体或四肢力量上的发放,就是太极拳了不起的功夫。但是,力量的发放势必影响精、气、神的积累。换句话说,即是没有机会,或者没有能力再上更高的层次,即炼神还虚这一层。

精华推荐
道教入门 道教常识 道教符咒 人生感悟 修行指南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道教神仙 道教礼仪 道教斋醮 道教戒律 宫观仪范 道教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