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奇八字

导航:道教养生 > 养生基础 > 道教养生学的形成

道教养生学的形成

时间:2017年02月07日 10:02内容来源:易奇八字编辑部 浏览量:3329

道教养生学是道教徒在追求长生成仙和济世度人信仰目标过程中,通过无数实践积累起的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道教养生学是道教关于长生成仙的系统学说,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形式长生成仙的核心信仰是道教养生学形成的直接来源。长生成仙信仰由来已久,《山海经》中就有不死民的记载;而在养生术的发展及人们在祛病延年方面的探索实践中,出现了如彭祖这样的神奇长寿人物;《道德经》有“长生久视”的理论;《庄子》中则有真人、神人、至人的描述;《淮南子》中有美丽的嫦娥飞升成仙的故事。道教继承了长生成仙的思想,带给人们这样的信念:凡人经过现世的修炼能够长生成仙,这反映了人类挣脱天命束缚,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气概,意味着人通过努力,能够延续生命以致长生成仙。养生术是沟通人神关系的桥梁。神仙是由凡人修炼而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点就是长生。若要长生,首先要长寿,欲长寿必先养生。这就要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祛病健身,使身体和精神保持健康强盛。这样,道教养生术就成为达到长生成仙的手段,并随着道教的发展演化,形成了博大精深、蕴涵着高度健身疗疾价值的古代人体科学和健身方法体系。和内容,是一种综合性的养生学模式。

道教养生学来源于道教长生成仙的信仰,建立在道教宇宙观、人天观、身心观的基础之上,与道教的生道合一、重生贵生、天人相应、形神相依、我命在我、以德养生思想有着密切关系。道教养生学是道教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养生学随着道教理论的丰富发展而渐渐成熟,道教养生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完善对于整个道教的传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今,道教养生科学对于道教发挥社会功能有着重要作用,道教养生学中的许多内容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道教的养生术是相当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就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养生方法而言,根据陈兵老师的研究,道教养生术有十二类,它们分别是:炼神类:坐忘、心斋、守道、定观、存心、观心、守一。气法类:行气、胎息、闭气、炼气、服气。守窍类:守一、胎息、存神。存思类:存思内景、存思外象。内丹类:独修、合修、先命后性、先性后命、性命双修。动功类:导引、按摩、叩齿、鸣天鼓、武术。辟谷类:辟谷服气、辟谷饮水、辟谷服药。服食类:草木药、金丹、符水。摄养类: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饮食、语言、情绪。道医类:祝由、内治、外治、药物。房中类:御女、采战、采补。金丹类:无机药物金丹、混合药物金丹。姑不论这样的归纳划分是否妥当,但从上述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的养生术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所涉及的面也很广,从平时的起居饮食到深奥的内丹修炼,几乎无所不包。这么多养生术的直接目的就是使人祛病延年,长生成仙。道教养生学的形成中国人很早就有重生恶死的心理,《诗经。秦风,黄鸟》中就这样说:被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屈原说: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我与。在这样的心理指导下,先民们就想出了抗拒死亡,实现长寿的方法。《庄子-刻意篇》中说为寿之人,作熊经鸟伸,吹嘘呼吸,吐故纳新。《吕氏春秋-古乐篇》说: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洁,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倡导之。这里的作舞即为导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先民的贵生长生养生的思想。我国古代早就有了贵生的思想,早有学人作了系统研究。

道教继承了先秦贵生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道教的重人贵生思想。《道德经》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慈可以解释为爱人、重人,而俭则是用以养生。道教有静以修身,俭以养生之说。《老子想尔注》:生,道之别体。把生提到道的高度来体认。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道教重人贵生的思想,说明道教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贵生。《道德经》又说出生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入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这就是说,世界上到处都有危险,生命时刻受到威胁,所以应当防范于未然。所以要追求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追求这种长生久视之道的途径就是养生。老子认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即身与灵魂合一而不分离,关键在于谷神不死,即炼养精神以达到长生的目的。《太上老君内观经》中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这就是生道合一,修道需要养生,养生即是修道,修道方能与道合真。天人相应与道教养生学《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又说“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天人在本质上是一个相互相用的有机体,天和人都符合于自然无为之道,道同于一。道教吸收了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吾身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身”,这一思想成为道教身神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是道教把养生看作人类追求与自然相和谐、相一致这样一种境界的理论依据。当一个人身心不调合的时候,就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时候。而通过倡导“天人和一”,则可通过将个人与自然相融合,使个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使身心得以调适,恢复健康,并进而长寿、长生。道教养生学以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为根据。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道的规律乃是自然无为,必然要逆人欲之所为,把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统摄于道的怀抱中,人作为道所化生的产物,只有按照道的法则去行动,与天地自然合一,才是最佳的生存状态。天与人相应,人身为小宇宙。神仙居住于天上各处,那么人身各处便也有神仙居住。《太平经》认为人体内各部位都有神居住,对于有关人身中各部位的神都有明确的记载。天人相应思想对于后世的养生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道法会元》卷七六《火师汪真君雷霆奥旨序》中说:“道者,具乎天地之先,混混沌沌,无形无名;法者,出乎天地之后,亘古今而神通变化;人者,生乎天地之间,禀天一之炁,而为万物灵。故以吾道言之,清明澄澈者,运而行之,则足以通天地、感鬼神、调阴阳、赞化育等。上语之即丹成道备,朝昆仑,薄蓬莱,亦不难矣。盖天地一身,一身天地也。其大丹法本不外乎此。”这里“天地一身,一身天地”就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道教养生学与形神相依道教的修炼养生方法是建立在对身神关系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要先明脏腑,次说修行。道教养生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健康、长寿,进而羽化成仙。

要达到此目的,当然要探索和把握人自身的精神和形体关系,这是需要理性认识的。这样,就形成了对于形和神两者关系的看法。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道教发展了养生术,并以此作为传播、实践道教贵生重生乐生长生的重要手段。道教养生学的形神观主要来自道家和医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从养生角度提出了形为神舍的观点,故而人要守形,神乃长生。医家经典《黄帝内经》则对形神作了明确说明。在它那里,形乃指现实的可感人体;神则是可悟而不可见的精神意识。对于两者关系,《黄帝内经》指出:神形相依,形为神舍。道教吸取这些形神思想作为养身基础,《太平经》卷七十一说:精神消亡,身即死矣。在另一处又指出独贵自然,形神相守的思想。由此要求守一。守一即是守形神,只有做到这点,才能长生久视。西晋时葛洪在《抱朴子》里,提到形是堤,神是水。堤坏则水不留,故而形为神宅,守形为第一要旨;同时要护神,因为神散则命终。

《西升经集注》中又说: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这里非常明白地讲出了形神合同思想。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中说:德之为人,养神之所归诸道,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养气,养气得其和。总的说来,道教讲究形神统一,因此,养生自然因既要修形又要养神。道教的形神思想受到《黄帝内经》的影响更为直接,这一点可以对照《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黄庭经》等道教早期养生著作与《黄帝内经》来进行分析。

精华推荐
道教入门 道教常识 道教符咒 人生感悟 修行指南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道教神仙 道教礼仪 道教斋醮 道教戒律 宫观仪范 道教礼仪